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Management
Research o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of
Wuhan Megalopolis
. Candidate:Xu Wanxiao
Maj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Supervisor :Prof. Xu Xiaoli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P. R. China
October,2012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月日日期: 年月日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摘要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城市圈府际关系问题
成为阻碍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最大障碍。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城市圈因行政区经济及
政绩合法性导致的府际竞争阻碍了府际合作步伐,成为城市圈内聚合优势难以形成
的桎梏;武汉城市圈自身的区域经济结构特性又进一步助长了府际竞争动力。从而
造成地方政府各自为政、产业同构、恶性竞争、环境污染、两极分化等严重背离武
汉“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现象存在。
本文以武汉城市圈府际关系为研究对象。在对相关区域经济及公共管理两方面
理论追溯基础上,分析府际关系的起源、影响因素、内涵界定、主体范围,并构建
中国府际关系“科层金字塔”模型,梳理其主导脉络、表现形式并指出其未来发展趋
势。在种属关系上,城市圈府际关系是区域府际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通过对
城市圈府际关系内涵、类型、特征、表现的分析,构建包括四大动力的“城市圈府际
关系动力机制模型”,并进一步建构包括主体及脉络、内容、动力、表现及结果五大
模块的“城市圈府际关系理论模型”,并以此作为武汉城市圈府际关系的分析的基本
逻辑框架。
与中国较发达城市圈相比,武汉城市圈作为省域内城市圈其府际关系相对简单,
行政特点主要体现为地方政府间平等的横向关系,有利于府际协调及府际合作的推
进。但武汉城市圈在区域经济上较特殊的的单核结构及城市体系断层等造成竞争动
力的加剧;智猪博弈导致圈内其他地方政府在合作策略上倾向于剔除积极执行而选
择消极等待。从而在区域经济层面对武汉城市圈府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形成挑战。
总体上,武汉城市圈府际关系研究可以从合作与竞争两个维度展开。现实中武
汉城市圈府际合作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 在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
合作组织、机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向心力和离散力并存的利益机制,
加之城市圈自身区域经济结构特征,在武汉城市圈府际关系中竞争关系仍占据相当
地位。具体表现为产业同构、恶性竞争、“搭便车”等现象,形成恶性循环。同时,
I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圈内府际耦合动力目前仅表现为组织、机制的初步建立,缺乏威权;在合作主体方
面存在次级行动主体严重不足等现象。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府际竞争超越府际合作
的“武汉城市圈府际关系困境”模型的形成。
针对困境模型,本文进一步构建“武汉城市圈府际关系治理”模型,提出调整行
政区划、依靠市场机制演变以及从“1+8”到“1+4+4”的分层发展并建立相应的分层府
际协调组织、机制两种解决路径。并进一步提出在湖北省政府的监督、协调及指引
下,在建立合理利益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完善组织机制、发动多元主体参与、建立
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区域社会一体化的改革尝试、培育府际信任等网络化多元治
理基本方案。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府际关系府际竞争府际合作
武汉城市圈府际关系探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