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化学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学分:1周学时:1总学时:17学时分配:讲课17课程类别:自然科学类适用专业:全校本科生先修课程:二、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本课程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的系统历史知识,特别是近代、现代化学的成果以及未来化学学科的发展预测。从而增加学生钻研化学的兴趣;对化学产生更强烈的创造、发明的愿望和激情,也加深对基础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四、(2学时)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的物质观和现代的元素演化、古代的实用化学、炼丹术和炼金术、医药化学的知识,化学的萌芽过程。(2学时)介绍分子学说的建立、早期原子量的测定、氧化说的建立、化学基本定律的建立、道尔顿原子学说、早期有机化学理论的发展、经典有机结构理论的建立和十九世纪化学工业的兴起和繁荣。使学生了解化学科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形成。(2学时) 重点介绍部分Nobel化学奖得主对于各分支化学学科的贡献,以案例或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和发明的规律,体验科学大师的魅力和精神。、量子化学、结构化学与元素周期律的本质(2学时)化学进入微观领域、原子结构理论模型的建立和发展、经典价键结构理论的发展、现代化学键理论与量子化学、核化学各分支的建立和发展、化学元素周期律的探索及其本质。(2学时)新型无机材料(稀有元素、人工单晶、无机纤维、半导体材料、超导材料、新型陶瓷)简介,经典热力学的完善与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形成、溶液理论的多元化发展、对电化学现象认识的深化、反应动力学的重要成就、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的开拓性工作。(2学时)简介有机化学的四大领域(有机合成、天然有机、物理有机、有机分析)和分析化学的几大分支(光、电、色及现代波谱分析)的形成与发展。(2学时)高分子化学的形成与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的形成和发展,合成纤维工业、合成塑料工业、合成橡胶工业、功能高分子材料工业。(2学时)现代化学发展的十个代表性学科、现代化学的三大关键问题,现代化学与生物、环境、材料等学科的交叉融合。(1学时)介绍一些科技史上的重大反面案例如聚合水事件、低温核聚变等,并联系当代科技界的现象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五、相关教学环节安排 每周2学时,第一周到第八周授课,第九周课堂讨论、布置考核、结束课程。也可以隔周授课。六、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以小论文形式进行期末考核。期末考核占总评的50%,平时成绩占总评的50%。七、教材及参考书目自编教材,各类相关著作均可作为参考材料,例如:《化学史教程》,张家治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化学简史》,,胡作玄译,广西示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国化学史概论》,周益明姚天扬朱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化学故事》,宿春礼,赵一,
化学史课程教学大纲格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