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景观中,有些是名副其实、千秋永在的,如“鸟鼠同穴”、“五竹积雪”等。有些则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失。如“庆坪夜月”,也叫“关山夜月”,这是因为历代戍边将士驻守关山,碧空静夜,皓月东升,望月思亲,故有此景。或说关山脚下,庆坪西边有一片白色岩石,每当入夜,这片岩石上就有一匹金马驹走到河中喝水,岩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然而,戍边已成为历史,金马驹的神话也无助于此景的永世长存。又如南川八景中的“乌鸦晚朝”,原指会川临街长满参天白杨,每当夕阳西下,黄昏降临,有成千上万只乌鸦在空中盘旋,而后栖息白杨树梢,形成“乌鸦晚朝”一大景观。后来这些树木被砍伐,乌鸦无处栖身,不再来朝,景观随之消失。像这样因自然界或社会变化而消失的景观,还有“分水春涛”、“沙堤柳浪”、“灯盏元宵”、“塔寺松风”等。有些景观是由于某种偶然巧合而形成的。如“龙湫灵异”,说的是明朝末年渭源大旱,当地百姓在渭水源头品字泉求雨,当天就有祥云升起,大雨倾盆,连降三日,当地百姓视为神灵感应,即有此景之名。此外,还有一些景是为凑“八景”而随意所定,如“七圣雾雨”、“锹峪南横”、“麻坂雾雨”等。 近几年来,结合编写县志和发展旅游业,渭源县委、县政府对全县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进行了全面考察,发现有许多很美的景观并未列入以前的八景之中,有些实景又与名称不符。为了使这些景观能够放出光彩,为本县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在30多个景点中选出了16个,可称“十六景”,也可看作渭源新的双八景。这些景点分别是:渭水长虹、君山夕照、鸟鼠同穴、长城古韵、莲峰揽翠、首阳双冢、石门夜月、天井幽谷、五竹积雪、鹿鸣惊梦、南浑睡佛、太白云海、双门古道、索林涛声、高崖花会、船崖巨舫。 这些景点,集中了渭源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精华,具有地方特色,可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也可供历史考古、科学考察。它们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又有较深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丝绸之路东段的重要旅游区之一。 。 在渭源县城南的渭河源流清源河上,有一座古典式纯木结构伸臂拱形握桥———灞陵桥,它是千里渭河上游的第一座桥梁。 灞陵桥,北临县城重镇,南接君山翠屏,东眺七圣峻岭,西望露骨险峰,桥身拱起,状如蛟龙腾飞、长虹卧波,故有“渭水长虹”的美誉。 灞陵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初为平桥,1919年改建为拱形握桥。桥身长40米,,,。两岸桥墩,各有挑梁5层,每层用10根圆木组成,层层叠压,由下向上,逐层向河心挑出,顶端搭圆木相接。桥身上建廊房,共13间,由14排吊柱构成,每排4柱,计56柱。桥两端建有卷棚顶桥头屋,各有4柱。整体而言,结构独特,工艺精巧。历史上曾有许多名人要员为灞陵桥题写匾额、对联。清代陕甘总督左宗棠题“南谷源长”、国民党要人林森题“舆梁利济”、蒋介石题“绾毂秦陇”、孙科题“渭水长虹”、于右任题“大道之行”,均悬桥上。爱国名将杨虎城写有对联“鸟鼠溯灵源,雪浪云涛,东行汇泾渎黄河,函关紫气;陇秦资利涉,月环虹跨,西望是金城杨柳,玉塞葡萄。”何应钦写了对联“鸟鼠烟云足画图;灞陵飞雪饶诗思。”汪精卫写了长篇碑文,著名书法家裴建准题写了“灞陵桥”匾额。1973年,灞陵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甘肃省文化厅拨专款责成渭源县进行维修,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了桥名。 如今,灞陵桥已成了渭源人民精神的象征,渭源县的旅游标志。 与灞陵桥南端相连的老君山,像一座绿色的屏障,矗立在渭源县城南面,故有渭城屏障之称。 老君山,原名庙坡山,是渭源道教胜地,从唐代开始就有庙宇建筑,明清达到鼎盛。主要古建筑有老君殿、药王殿、地母宫、三霄殿、观音阁、玉皇阁、灵官殿、清圣祠、关岳祠、文昌宫、八卦楼等,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山林之中。夕阳西下,君山古庙琉璃灿金,翠叶闪光,耀眼夺目,这就是君山夕照,为县城一大景观。老君山原建筑在“文化大革命”中拆毁。199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为了将老君山建成一座集文化、体育、科技、宗教、娱乐、游览于一体的山林公园,新修了山门、长廊,修通了盘山公路,接通了照明线路,使老君山崭露新容。 莲峰山位于渭源县城东南34公里处,因九峰环峙、状如莲花而得名。又因马鹿成群出没于山林间,故俗称马鹿山。 莲峰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处佛教胜地。景区内有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后五台、皇洞、释迦庵、老君山等九座独立山峰,悬崖峭壁,形态各异。山腰古松参天,丛林密布,山顶清泉涌波,爽气宜人,置身其间,大有坐莲揽翠之感。清代诗人吴镇《游莲峰山》诗写道:“孤鹤唳烟海,遥投仙客家。五峰云散尽,涌出碧莲花。”自汉代以来,山上就有石窟寺庙,至宋、元、明时期达到鼎盛。建国初期,这里有古建筑群落34处200余间,雕塑彩绘,栩栩如生,是一座艺术宝库。自古以来,莲峰山以
渭源县八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