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生生涯我上小学1—4年级是最方便的了。出我家后门,拐个弯,行走不到100米,就到达我们的学校。这个学校是我们村庄新办的冯营小学,一排草房,其中两间是教室,其余是教师的宿舍和厨房。学校只有一个班级,叫我们的老师,先后有三位老先生,分别是张浦云、姜远道和常顺。张浦云擅长说书,我父亲常邀请他晚上到我家说书,他讲得有声有色,生动而有趣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1—4年级学生在一个班上课,进行的是复式班教学。我是个教师,只教过两个年级的复式班,真不知道那时四个年级的复式班是如何进行教学的。虽然是四个年级复式班,但老师教得认真,我们学生学得也很认真,教学质量恐怕和城里学校相比并不逊色。到了五年级,那是1954年,我和村里的另外三个人居然跑到当时仪征有名的学校城中小学去上学。城中小学离我们家有十来里路远,我们每天一大早步行赶去上学,晚上放学回家,晚饭后,在煤油灯下做功课。我还算好,中午在我大姑妈家吃中饭,大姑妈家靠近鼓楼,离城中小学只有一里路。晴天跑路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可是遇到刮风、下雨、下雪的天气,那苦滋味真不好受。一个撑着沉重的黄油布雨伞,穿着浅胶鞋,顶风冒雨,艰难地行走在泥泞的道路上,你会感觉到怎么样?在城中小学上学两年,我的学习成绩在班上算是名列前茅,城里的学生都向我投来了羡慕的眼光。五年级班主任是一位女教师,叫樊世璧,她教学认真,和蔼可亲,至今给我留下了她的音容笑貌。那时,街头书摊上的连环画小读本吸引了我,我越来越爱读,真是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小学毕业后,那是1956年,我们村庄里从不同学校出来的学生有十几个,一同去仪征中学赶考,真像旧时去京城考状元一样,结果被录取的只有三个人:冯玉庆、常惊秋和我。仪征中学时当时的全县最高学府,地处奎光楼旁,校园内有一个“泮池”,泮池西南角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石头小桥,夏天泮池里荷花盛开,岸边鲜花朵朵,令人心旷神怡。第一天,我坐到教室里,心情无比高兴。仪中学生来自全县各地,大家在一起学习,使我觉得自己一下子融入到一个充满朝气,充满欢乐的大家庭中去了,不再是孤村僻壤的一份子。初中一年级一共有甲、乙、丙、丁、戊五个班,每班有学生60人。教室空间较大,60人坐在里边上课,宽宽有余。我和常惊秋同被分到了甲班,班主任是朱宝桃老师,他是一个老教师,严峻的面孔里带有几分温和可亲的神色,他热爱学生,教学严谨,乐于和我们学生在一起。在初中,我们学习的主要科目有文学、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动物学、植物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生理卫生、农业基础知识等等。教我们的老师,我觉得他们都有一定的修养,并且有着丰富的知识。有一位老师叫厉鼎昂,他曾对我们学生说,凡是人民群众劳动和工作的地方,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这一句话,至今还铭刻在我的心中。教我们几何的老师叫汪时玲,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她和蔼可亲,教育学生时,总是面带笑容。在她身上,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驱使你悔过自新,驱使你奋发努力。这位女教师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获得了“全国优秀班主任”的光荣称号。我虽然远离她有三十几年了,但我还是觉得她获得这个称号是当之无愧的。初中三年,那时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58年,大跃进如火如荼。这一年下半年,我上初中三年级,社会上刮起了亩产几万斤、十几万斤的“浮夸风”,我们仪征中学也搞起了
我的学生生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