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数学家陈景润——数学王国的博尔特有个作家说我为了错找的2角钱,竟花7角钱的车费去取,这是把别人的事套在我的头上,我们搞数学的,不可能这么随便经典评说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世界级数学大师、美凡陈景润,1933年5月生,1996年3月去世,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当过中学老师被辞,返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开始研究数论,后被调入中科院数学所。骄人业绩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在世界上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奖励。“我不能骑着自行车上月球。”说这话的时候,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路,才走一半。他寄希望于科技发达,可以让他走完另一半路。但仅仅是一半,生命已经被消耗干净。有人称赞他是数学史上的飞人博尔特,单单用笔和稿纸横跨了一个新纪元。也有人说,在科研之外,他天真、纯朴,不谙世事。第一个被当成主角描写的知识分子“再没有见过国人,比这个时候更痴迷科学的时代了。”旅日作家萨苏在博客里这样写道。那是上世纪80年代。当时,徐迟描写陈景润“不畏艰险、勇攀科学高峰”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问世不久,却引发了巨大的效应:孩子们的梦想,是成为陈景润那样的数学家;青年的愿望,是能够面对面与陈景润谈哥德巴赫猜想;举横幅、画符号、大声演讲称是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人,会经常在大街上游荡。那时,萨苏还没有成为“北京侃爷”,而是和搞计算机研究的父亲生活在中科院里,每天与华罗庚、杨乐等数学家打着照面。当然,也包括陈景润。他始终记得,这位“另类”叔叔第一次出现时的情形:在中科院数学所的楼里,炎炎夏日里一个裹着大棉袄的黑乎乎身影,飘忽而过。“都知道他身体不好,是那种脉搏跳动过缓、体温过低的症状,反应比较慢。虽然性情极温和,还是没有对象。”这是众人眼里的陈景润。而这个温和的知识分子,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周明看来,是1949年之后,“第一个被当做主角和英雄描写的知识分子”。2002年,美国科学院科学家传里,提到陈景润时的说法是———“中国最为公众知晓的数学家”。报告文学作家“爱上他”他的外表十分邋遢。瘦小的身子,脸上透着一种病态的红(大概是因为结核病),旁人都穿单衣,他身上却是一件半蓝不灰的中山装,露出来的衬衫领子一个翘在外面,一个窝在里面,头上的棉帽歪戴着,两个护耳,一前一后地耷拉着。这是1977年的秋日,陈景润出现在周明眼前的模样。此前,有人认为陈景润是个邋遢的怪人,根本不会生活;也有人说他装疯卖傻,是为了躲过“文革”动荡,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和这个蜷缩在6平米的茶房里研究数学的青年交谈之后,形势发生了逆转。“他多可爱,我爱上他了,就写他了。”与周明同来的徐迟,毫无顾忌地表达着对陈景润的喜爱。他听陈景润讲述拒绝去芬兰参加数学家大会的理由:有且仅有一个中,除非驱逐台湾席位,否则不能参加。他被陈景润那些“心不在焉、恍恍惚惚”的神情吸引,不论是拢着袖口不在意地答话,还是话里夹杂的政治语言……他有了某种感觉:陈景润完全活在数学王国里,而非当下。1978年,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问世。徐迟的描写里,这个青年
伟大数学家陈景润——数学王国的博尔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