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源: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之地(组图)喜欢0大字小字位于青海省||2010年01月28日14:31 民俗文化,依附着民众的生活、情感与信仰,是一方土地的血脉和灵魂,也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的重要体现。湟源,这片曾经是西王母巡游牧驻的热土,在千年的风雨沧桑中孕育和积淀了厚重而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湟源,展现青藏高原民俗文化的灿烂画卷湟源,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省会西宁40公里。这里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合部,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相交,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融合,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这里还有青藏高原上最早的茶马互市,谱写了民族团结华彩乐章的唐蕃古道,沟通中西贸易和文明的丝绸南路在这里蜿蜒穿越,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动人佳话。湟源美景千百年来,这里是内地通往西部牧区的交通要隘。如今,青藏铁路、109、315国道及西倒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湟源又成为通向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门户和青藏旅游线上的“第一站”。湟源是西王母故里。据专家考证认为,境内的日月山是昆仑神话中的昆仑山,宗家沟石窟群是西王母石室,大华中庄卡约文化遗址为西王母时期文化遗存,湟源是昆仑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三千多年前西王母的主要巡游牧驻地和西王母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湟源是茶马商都。湟源为古丝绸之路要塞,唐蕃古道驿站。盛唐时在日月山设立了青藏高原上最早的茶马互市,到明清时湟源丹噶尔古城成为西部著名的贸易集散地,堪称“茶马商都”、“小北京”。湟源是军事重镇。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湟源军事重镇的历史地位,从西汉以来,这里就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历代王朝修筑城堡,设置军事据点,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遗存的西汉至清代的20余处古城堡及军事遗址,充分展示出湟源地区波澜壮阔的军事画卷。湟源是宗教胜地。湟源境内分布有20余座寺院和70余座庙宇,这些寺院庙宇也是各种文化交融的产物。诸多的寺院庙宇将儒、道、佛为核心的汉文化,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蒙古藏文化和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回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湟源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之地。昆仑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等各种文化在这里相生相长、交汇碰撞,不同信仰、不同民族、多种文化的交融互动,形成了湟源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尤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排灯,神秘神圣的西王母祭拜,演绎炎帝崇拜的湟源社火,传承古羌遗风的丹噶尔皮绣,庄严肃穆的祭孔活动,神秘奇特的庙宇法会,荡气回肠的湟源“花儿”,高亢悠长的湟源曲艺,记忆民间文化的摩崖石刻……这些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活动,体现出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汇融合的奇异景象,诉说着民族融合,文化交汇的风雨历程。青海湟源: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之地(图)(2)喜欢0大字小字|2010年01月28日14:31 茶马商都丹噶尔,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中彰显文化魅力摄影师镜头下的丹噶尔古城湟源悠久的历史还在这片雄浑厚重的文明沃土孕育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她就是青藏高原上茶马互市和文化交流的重镇——丹噶尔。她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沉淀着历史的辉煌,记录着岁月的变迁。丹噶尔古城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和军事重镇,也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布局严谨的建筑结构,经纬交织的幽幽街巷,结构独特的民居院落,气势恢宏的寺院庙宇,保存完整的“歇家”商号,乃至一片瓦、一块砖、一扇门、一合窗,无不承载着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展示着边塞古城发展的壮美。古城内有镇海协营署、中军督司署、千总署、把总署、丹噶尔厅署等军政机构;城隍庙、关帝庙、玉皇庙、火神庙、文庙、财神庙、龙王庙、金佛寺等庙宇寺院;拱海门、迎春门、腰楼、角楼及仓门街、九间街、北街、南街、庙巷子、灯山楼儿街、隍庙巷子、西城壕、大巷道、南城壕等街巷,还有义学、社仓、牌坊、祠堂等。建筑群落结构独特,风格迥异,院落街巷经纬交织,主次分明,亭台楼阁,雕梁画栋,仍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与气派。城内民居则有着北方典型四合院的特色,一般为一进两院或三院组成,有平房,也有两层楼房,多为土木结构,墙面厚实坚固,冬暖夏凉。迎进门为影壁,镶有各种吉祥图案砖雕,房屋前立面多有雕刻和绘有色彩朴素、寓意深刻的各种装饰图案,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百年的商业贸易,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使丹噶尔成为商业、军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镇。丹噶尔古城是茶马商都。丹噶尔为丝绸之路要塞,唐蕃古道驿站。开元23年唐王朝与吐蕃在今日月山设立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个“茶马互市”。明清时期“茶马互市”逐渐移到丹噶尔古城,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贸易集散地。京、津、晋、陕、甘等地的商人、工匠纷至沓来;英、美、俄、德等国的商人纷纷开庄设行,开展金融业务和商业贸易。同时,在丹噶尔古城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从事汉藏贸易的“藏客”,他们足迹遍及西藏、新疆、陕西、山西、
青海湟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