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ss on Technological Hypostasis of Education and Fated Miss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论教育的技术学本质与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使命
杨开城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100875
摘要:教育理论可以区分为教育的现象学研究、教育的技术学(教育技术学)研究和教育的价值学研究。教育具有技术学本质,意指教育是一种人类建构性的社会活动,是一种事先按照理论指导、经过系统规划和设计后再实施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一种技术人造物。教育现象学不能直接运用于教育实践,而教育技术学则承担起理论联系实践的重任。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研究对于提升教育者的教育生产力水平、提升教育实践的理性水平、提升教育理论的研究水平具有直接的理论意义。教育技术学必将充当教育理论发展的原动力量。
关键词: 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学、教育现象学
教育理论被“支解”——教育的现象学研究之必然
20世纪末的中国教育理论界兴起了一股元教育学研究。这种研究带来的最惊人的结论莫过于“教育学理论被支解了”。这个结论被进一步引申,使一些研究者得出了“教育学的终结”的结论[1],这在教育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那么,教育学真的会终结吗?我们认为,只要人类的教育实践需要系统化的理论指导,那么教育学理论便不会有终结的一天。走向终结的并不会是教育学理论,而是教育学理论中的不合理成分或者无法适应时代科学发展的研究范式。即便如此,“教育学理论被支解”的命题的确让一部分研究者,特别是以学科领地自封、追求教育理论独立性的研究者,感到不安和不能接受。有些研究者力图说明教育学理论被支解只是暂时的现状,并立志寻找一种重新综合或者整合起来的理论逻辑[2]。但是在笔者看来,目前所表现出来的教育学理论被支解的结果,却是人类对教育认识的必然。
教育现象是一种区别于社会学现象或者心理学现象的独特现象吗?其实不是。教育现象的称谓实际上是指教育领域中发生的某些现象,而不是指具有某种特定属性的现象。教育现象是一种复合现象。这种复合性导致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去认识它。因而,教育现象在社会学研究者眼里就是社会现象,在心理学研究者眼里就是心理学现象,在哲学家眼里就是价值现象。由于教育理论没有提供独特的分析框架,因而教育学研究者眼里看不到“教育”现象,看到的是被支解过了的各种现象。
从认识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对教育活动进行各种视角的分析。通过采用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人学、人类学、文化学以及教育学(如果目前有的话)的分析视角,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最基本的关系和概念的集合,这个集合包含的要素有: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经济关系、价值关系、知识、人、心理机能等等。除了这些概念和关系外,我们找不到无法利用上述学科理论进行分析的概念和关系。因为这些关系和概念是普适性的,任何社会领域都适用。而“教育”现象必然是它们的某种整合或者组合。这种组合不是天然形成的,是人为安排的,因此这种整合或者组合不可能是认识论层面上的,而是实践论层面上的。
在认识层面上寻找一种整合的、属于教育学的、独立的分析框架以挽回被支解的命运的努力是徒劳的。如果真的能够找到这样的分析框架,那么这种分析框架必然不是哲学(认识论和价值论)的、也不是社会学的、也不是心理学的、更不是人类学和经济学或
论教育的技术学本质与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使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