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英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社会调控作用
吴必康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教育的社会功能亦由此丰富深化。它不仅以教学和科研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加速器”,也因大众化逐渐产生一些调节社会关系和控制社会矛盾的作用。高等教育已构成现代国家调控机制中的新兴组成部分。对这种调控作用需要更多的认识和研究。本文拟对这种大众化发展及其社会调控作用作初步探讨。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教育的社会功能亦由此丰富深化。它不仅以教学和科研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加速器”,也因大众化逐渐产生一些调节社会关系和控制社会矛盾的作用。高等教育已构成现代国家调控机制中的新兴组成部分(1)。对这种调控作用需要更多的认识和研究。本文拟对这种大众化发展及其社会调控作用作初步探讨。
一、大众化发展趋势
教育学中一般以18—24岁(或21岁)适龄人口入学率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美国教育学者马丁·特罗提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能容纳15%以下的适龄人口为英才教育阶段,容纳15%—50%适龄人口为大众教育阶段,容纳50%以上适龄人口为普及教育阶段。在英才(也有称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乃至社会特权;在大众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必然要求;普及高等教育,则是走向信息社会的必经之路。大体上,美英高等教育在20世纪前期有一定发展,但仍然脱离社会大众。二战后迄今,在普及中等教育的基础上,美英先后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学府广泛向社会开放的大众化趋势是两国高等教育的共同特点。
一、大众化首先表现为高校学生数量大规模增加。1930年,美国高等教育领先于世,,18—%;二战后发展迅速:18—24岁适龄人口入学率,%,%,%;高校学生人数,,,1970年为792万(2)。1995—1996年度高校各类学生多达1670万之巨。美国25岁以上人口中,仅就完成4年以上大学教育的男女人口看,%和38%;%%;%%(3)。在英国,;二战后逐渐发展,,;18—%,%,%(4)。1987年高校学生达到108万,%(5)。据1995年英国对10%的人口进行抽查后发现,18岁以上有某种高等教育资历者,从1971年的8%%(6)。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是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
二、高校规模空前扩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向大中型规模转变,并出现拥有数十万学生的巨型大学。1938年英均每所学生仅2080人,其中13所不足千人,最大的也不足6000人;1982年47所大学平均达到6390名学生,千人以下仅一所,万人人以上有4所(7)。1955年,美国近一半高校的学生不足500人,千人以下的学校占院校总数的70%以上,%;1968年500人以下的高校降为25%,千人以下大学降为50%;%;高校平均学生人数由1951年1134人增加到1968年2790人(8)。二是高校数量激增,广泛分布。美国高校从1947年的1749所增加到1994年的3630所,其中,1965—1968年3年间增加291所,每周新建两所(9)。英国50年代末有正规大学21所,1971年有44所;1988年后,大学猛增至100余所(10)。地方性学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有重大推动作用。英国地方性学院在80年代末有400所左右。美国的社区学院在1939年有575所,1994年有1236所,构成一个遍布全国的社区学院体系(11)。社区学院以“人人能升学,为人人服务”为宗旨;不事科研,专注教学,课程灵活多样化,提供从成人教育、职业培训到升入4年制大学的多种教学,直接服务于社区和学生的需要;收费低廉或免费,入学方便,招生对象广泛,没有年龄和学历的严格要求,特别适合大众化需要。
三、高教体系多样化,形成了多类型层次和多种教育形式的高教体系。美国的高教体系由公、私立高校及巨型大学、社区学院和各种专科学院、研究型大学和博士授予大学等组成。教育形式多样化是又一重要内容,如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研究生教育、远距离教育、国际教育、函授教育、各种专业教育、技术培训教育、开放式教育甚至闲暇教育等。这些教育形式多在二战前出现,却是在二战后才随大众化大规模发展起
论美英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社会调控作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