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与农业结构调整
潘石郑文凯
通货紧缩在给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给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契机。农产品多了,粮食多了,是件大好事,它总归要比短缺好得多。尽管“多”有“多的难处”,但总要比“少的弊病”强许多。抓住农产品(特别是粮食)过剩的大好时机,应全力推进农村经济改革,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营方式及增长方式转换,发展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使农村经济跃上新的台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一,变“政治农业”为“商品农业”。所谓“政治农业”是指国家把农业当作实现政治目标和政治利益的一种手段或工具,强加给农业以一种政治属性。它是由农业的特殊地位尤其是由其提供的特殊产品——粮食的特殊效用所引起的。粮食是人类的基本食物,是一种维持人的生命的消费品。粮食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确实起决定性的基础作用,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重大的政治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正是基于此把粮食赋予了浓浓的政治属性,一直把它当作政治产品来看待,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全国从上到下靠政治命令、政治口号指挥粮食生产,甚至用“政治斗争”来“促进”农业生产,实现粮食增产。粮食不能当作商品来流通,而要靠政治命令“调拨”。正是由于不恰当地把粮食在国计民生中的特殊作用曲解与固化为政治属性,从根本上否定了粮食的一般属性——商品性,这就带来诸多的不良后果:(1)农业生产长期奉行“以粮为纲”,形成了单一死板的产业结构;(2)粮食长期不能自由流通,由国家统购统销;计划调拨,由政府定价,而不能实行市场定价;(3)既然粮食是一种政治产品,那么它就要时时服从政治的需要,而不必按商品本质的要求去追求经济效益与盈利。
在中国已发生三次粮食过剩的今天,面对现实科学地思索,不能不承认一个基本而又简单的经济学道理,即粮食不是政治产品,它只是一种具有特殊作用的商品。其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的使用价值即效用特殊,但无论如何它作为一个商品本身并不具有任何社会的政治属性。因此,必须把强加于粮食上的政治属性去掉,恢复其商品的本来面目,使其由政治支配与决定变为由市场规律支配与决定。这样,全国上下从领导到群众对农业的认识必须来一个根本转变,即由政治农业变为商品农业。只有实现了这个转变,才能从根基上认识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过剩问题。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既然是商品,那它就要受供求规律、价值规律及竞争规律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的支配与调节。
第二,变单一结构的农业为多元结构的农业。农业的内部结构主要是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之间的比例构成。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业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推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实事求是地讲,这个方针对当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它特别强调发展粮食生产,认为它是农业生产的“纲”,只要举起了这个“纲”,其他各项就自然上去了,可谓“纲举目张”。执行这个方针最大的成效是把粮食生产突出地抓了上去,实现了粮食自给,基本上解决了当时全国10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执行这个方针带来的最大问题是粮食生产孤立前进,形成了单一的农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十分重视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广开农村集市贸易市场,促
通货紧缩与农业结构调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