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辣的讽刺辛酸的笑——也评《月亮湾的笑声》范达明一部我国的“时事讽刺剧”或“政治讽刺剧”一些影评家(如梅朵、王云缦)都说《月亮湾的笑声》是一部“喜剧片”i。应该说,总的来看,这是正确的;但我觉得又说得不够具体,或是话说到口却未说透,所以,我想凑合另说上几句。梅朵或王云缦指出了《月亮湾的笑声》作为喜剧有它“深刻”性与“思索”性的地方,很对;而喜剧一旦如此,就必然要带有悲剧性与讽刺性。梅朵的文章也讲到了“带泪”与“讽刺”的问题,并把《月亮湾的笑声》同卓别林的《大独裁者》与《摩登时代》相比拟,也是发人深省的。联想到卓别林有一部目前正在国内上映的影片叫《查理•卓别林时事讽刺剧》的,我认为,《月亮湾的笑声》就可以说是这样一部我国的“时事讽刺剧”或“政治讽刺剧”。它带有所谓“活报剧”的性质。不过它不是那种过去街头演出的讽刺时事、图解政策的杂耍式的粗陋“活报剧”,而具有一种高级的精湛入微的性质。有人会说,讽刺剧就是喜剧的一种,这是两个相连的概念。但是我认为,这里说《月亮湾的笑声》是一部讽刺剧要比说喜剧准确得多。当我未看影片时,我就读了梅朵的那篇影评。当时我十分纳闷:怎么把一部中国农村片(报刊宣传的所谓上影“三部农村片”云云)去与卓别林的洋玩意相比呢?但是当我一看影片,就觉得梅朵的比拟是深刻的、一针见血的。其实,卓别林的《大独裁者》与《摩登时代》也都是“时事讽刺剧”,《月亮湾的笑声》也是。只不过《月亮湾的笑声》不如《大独裁者》那样直接讽刺政治“大人物”罢了。确切地说,它更类似《摩登时代》:《摩登时代》讽刺了一种政治制度下的经济政策在城市与工业社会的典型表现——人的异化;《月亮湾的笑声》则讽刺了一种政治制度下的经济政策在农村与农业社会的典型表现——人的浮沉! 《月亮湾的笑声》辛辣讽刺的对象——这是影片中无形而处处在的一个最大敌人——就是“政治”!《月亮湾的笑声》是一部反“政治”的政治影片。它是一部站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了的今天政治(经济)立场上去直接反对“四人帮”的罪恶政治,特别是罪恶的农村政治的政治讽刺片! 因此,虽然从表面上看,影片通过庆亮与冒富两老攀亲家的反反复复的过程,展开的是一幅近六年来中国农村的社会风俗的图画,但是把影片简单地归结为“农村片”或“农村喜剧片”之肤浅,实在是显而易见的。影片辛辣讽刺与着力抨击的直接对象那么,影片辛辣讽刺与抨击的这个“丑”的审美主角、这个“四人帮”罪恶政治的化身是谁呢?是那个手执军用裤腰带、把冒富赶到“地富分子”那墙角边去的民兵营长吗?是那个三次给冒富写报道拍照片的记者吗?是那个两次为女儿退婚、从而由亲家变为冤家的庆亮吗?都不是。影片编导有他们自己堪称大智大睿的政治境界与胆识。在编导看来,这些一度执行与顺应“四人帮”政治下的农村政策的具体人物,也是值得同情与可怜的在政治上同样麻木不仁(因麻木而不仁)的小人物。一方面,他们多少压迫与欺负了像冒富这样的勤劳一辈子的农村最下层的典型的中国式的老农,一方面,他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种罪恶政治下的一种工具与牺牲品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不太同意梅朵文章中认为应当也把讽刺矛头更多地对准那个“风派记者”的说法。影片目前对那个确是“风派记者”的处理还是适当的,否则打击面就会太宽——在我们这个政治高于一切的社会里,当时又有哪一个在新闻机关干事的人能够完全避免不随风倒、不受“政治”染指呢?否则傅
辛辣的讽刺 辛酸的笑 ——也评《月亮湾的笑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