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伟人身边人细诉伟人身边事(九).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伟人身边人细诉伟人身边事(九)
在北京甘家口的一栋普通居民住宅楼里住着一位老者,这位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老人却有着不寻常的经历:他曾多年照顾毛泽东的生活起居,在20世纪50年代初见证过红墙内一代伟人的生活细节,而毛家子女的入学表格里的家长一栏居然填的也是他的名字……他就是毛泽东的第三任保健医生兼生活秘书王鹤滨。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王鹤滨接触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毛泽东,也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领袖口吐粗话冲淡拘谨氛围
1924年4月,王鹤滨出生在河北省安新县北冯村。接受笔者专访时,他回忆说:“父亲给人家当长工,母亲每天编织苇蓆,尽管很穷,父亲还是要让我念书,他认为自己苦了半辈子,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我母亲生了6个,活了3个,我是老六。我的名字是本家一个爷爷取的,‘鹤’是辈号,因为家住在白洋淀,就取名‘滨’,也就是‘水边’的意思。”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贺龙领导的八路军一二○师在王鹤滨的家乡一带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次年,14岁的王鹤滨高小毕业后参加了抗日工作,在专署做一名勤务员。15岁那年,他进入安新县政府工作,先是做油印员,后来被调到秘书室当书记员,主要是为领导和机关起草文件。1940年10月,王鹤滨离开家乡,考入了华北联大教育学院中学部,1941年又转入晋察冀白求恩学校高二期(相当大专班)学习,1943年夏进入解放区最高的医学学府
——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学习,校址在延安城东约15华里的延河南岸柳树店。
1943年初秋的一天下午,开学上课不久,同学们正在窑洞里复习功课,一辆美式吉普车驶进了柳树店,停在延安中国医科大学的操场上。当车上的人走下来时,被附近的几位同学发觉了,他们立即欢呼起来:“毛主席来啦!”这是王鹤滨第一次见到毛泽东。
校领导指示各大队集合,整队到大礼堂听毛泽东讲话。当毛泽东出现在礼堂门口时,同学们便热烈地鼓起掌来,掌声宛如暴风骤雨,响个不停。王鹤滨只见毛泽东微笑着举起了双手,手心向下,接连轻轻地按了几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
“枪是可以杀人的!”毛泽东表情严肃,语调高昂又激烈,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加重着语气,“同志们!我们革命党人认识这个真理,代价却是极其惨重的,花去了无数个革命志士的生命,是以革命遭到了失败的教训才认识到的。于是,我们革命党人总结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教训,也拿起枪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战友的尸体,我们继续战斗了……”
虽然毛泽东的讲话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但王鹤滨与同学们都听得清楚、入神,每个人都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聆听着,目不转睛地望着,只怕漏掉了一句话、一个字,漏看了毛泽东的一个动作,一个手势……
那天,王鹤滨就坐在第一排,与毛泽东仅隔一张当作讲台的小桌子。毛泽东那伟岸的身躯、宽阔的前额和深邃的目光,给王鹤滨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毛泽东穿着的那身与普通战士一样褪了色的灰色军装,更是让他一辈子难以忘怀。当时,毛泽东所穿的军裤左右膝部各有一块长方形的大补丁,补丁虽然也是灰色的,但明显要比裤腿新一些。晚年,王鹤滨还对当年的场景记忆犹新:
“我们席地而坐,主席前面就是一张小桌子,卫士给他倒开水放在那儿,主席穿着一条补着补丁的裤子,两边都补着补丁,穿着一件旧的灰色军装,给我们做报告。”
1944年,王鹤滨被选为全校模范学生。第二年春天,课程尚未学完,他便被

伟人身边人细诉伟人身边事(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kisuamd347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0-0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