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性”做好经济新闻
【摘要】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经济已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新闻和民生新闻、社会新闻一道成为都市类报纸的报道重点。本文以《铜陵日报·铜都晨刊》为例,从贴近性、服务性和本地性入手分析了经济新闻报道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经济报道贴近性服务性本地性
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经济已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新闻和民生新闻、社会新闻一道成为都市类报纸的报道重点。但经济新闻和民生新闻、社会新闻相比,鲜有清晰的“故事”脉络和矛盾汇聚点,加上经济新闻大多需要用枯燥的数据说明问题,相对严肃、严谨,如何讲好经济“故事”、做好经济新闻,成为地方都市类报纸共同面对的问题。对此,《铜陵日报·铜都晨刊》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不俗业绩,连续3年在省经济好新闻评选中摘得大奖,经济类版面“经济生活”已成为最受读者喜爱的版面之一。
和所有地方媒体一样,与“国字号”媒体、财经专业媒体相比,报道经济新闻我们缺乏诸多优势,无法登高望远,做到全面客观分析经济形势、深入准确解读重大政策措施,但经济影响生活,生活离不开经济,老百姓读经济新闻,更多的是想从中判断会给自己的生活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尽量趋利避害;同时,各地经济水平、产业发展思路不同,政策影响效果各异,经济新闻也有地域性,这为都市报经济新闻报道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铜都晨刊》坚持在贴近性、服务性、本地性上做文章,努力拓展经济新闻报道新空间。
一、宏观政策“接地气”,“贴近性”上做文章
及时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各级媒体的责任和义务,但这些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果照抄照登,不加消化吸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普通读者就会看不懂,甚至排斥,很难达到宣传效果。对于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宏观经济政策,《铜都晨刊》选择从民生的角度进行解读,让百姓了解政策与自身生存的关系,使宏观政策接“地气”。本地市场怎么样?本地各方怎么看?对本地未来影响怎么样?几个问题下来,潜移默化中读者对政策内容已熟知,政策对自己生活影响几何了然于胸。今年3月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对二手房买卖做出新的规定,铜陵不少房主也按捺不住,四处打听该项政策在本地实施情况。《铜都晨刊》及时刊发由本报记者采写的《楼市新政细则待定》一稿,由税务部门解读二手房交易征税相关情况,二手房交易征收个税已不是新生事物,并进一步得出政策细则待定,本地实施尚需时日的结论,记者同时到中介及房产登记部门现场采访,报道相关各方的看法,让读者对这一政策有了理性认识。
让宏观经济政策“接地气”,不仅体现在将政策“嫁接”本地进行解读上,还体现在基于对微观经济实体的了解,进而对宏观政策作出建议或预判。2011年2月底,棉花春播前夕,不少棉农和棉花收购企业向记者反映,近几年棉花的价格经历大起大落,随着农资价格和人力成本上涨,棉农种棉花常常亏本,棉企也无所适从,他们盼望棉花也能像粮食一样拥有最低保护价。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屡次锁定三农问题,棉农和棉企反映的问题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于是,《铜都晨刊》以棉农和棉企的切身感受为新闻素材,刊发了《价格起伏过大,种多种少心中没底(眉题)棉农期待棉花收购最低保护价(主题)》一稿,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报道。稿件见报后,中央和地方多
坚持“三性”做好经济新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