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摘要】作为患者有各种生理、心理需要。其中生理需要为医生所熟悉理解,容易得到满足,但是他们的心理需要比较内涵,难以发现,容易被忽视。当一个患者住院时,他的心理需要比生理需要更重要,所以护理人员自己要懂得心理与生理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要指导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不良心理,促使患者早日康复,结合工作实际,浅谈对临床上急慢性患者和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的认识。【关键词】心理护理;临床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149-02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心理护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应贯彻临床护理全过程,遍及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做好心理护理,掌握、提高交流技巧,做好心理疏导。1对急性患者的心理护理因为急性患者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患者心理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不良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感到有安全感: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患者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患者,无论病愈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患者身心放松,有安全感。使患者对医护人员有可信感: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患者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患者对医护人员有可信感,从而获得安全感。使患者对医护人员有亲切感:急性患者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的接诊。亲切而又耐心的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患者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良好的医患关系,会使患者对医护人员有亲切感,患者会积极配合抢救治疗。2对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慢性患者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有些患者,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性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那种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不见了,代之以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以自我为中心等表现增多。他们过分关注肌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会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对慢性患者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例如,慢性患者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患者自然就会好转。又如,慢性患者除每天口服药物外,还经常进行肌肉注射静脉点滴,这对那些痛阈低的患者来说也常常引起引起焦虑。技术熟练的护士常常能取得患者的信赖。再如患者的饮食,不仅要考虑到患者的营养需要和禁忌,也
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