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是一微侵袭性、引起局部组织破坏的、非产热性治疗手段,目前用于治疗肺、食管、胃、乳腺、皮肤、膀胱等的肿瘤,不仅可以作为姑息性治疗,而且对某些早期肿瘤,尚可达到治愈目的。光动力学疗法发展史光动力学疗法属于光医学范畴。早在4000年前的古埃及时代,人们就发现植物中的补骨脂灵口服后会积聚在皮肤中,日光照射后导致皮肤色素沉着,应补骨脂灵加紫外线照射可治疗皮肤白斑。嗣后,相继应用类似方法治疗包括痤疮、湿疹、单纯疱疹和牛皮癣等多种皮肤病。1903年NielsFinsen因发明紫外线辐射治疗皮肤结核病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PDT应用于肿瘤始于1903年Jesionek和Tappeiner应用伊红致敏肿瘤,引起肿瘤细胞破坏。1976年Kelly和Snell应用一种血卟啉衍生物(hematoporphyrin,HpD)治疗膀胱肿瘤成功,由此开创了PDT。近年来由于光敏物质、光激活装置和导光系统的发展和进步,PDT已逐步成为肿瘤的基本治疗手段之一[1](表1)。原理PDT是一冷光化学反应,其基本要素是氧、光敏剂和可见光(常用激光)。首先肿瘤组织选择性摄取光敏剂,并储于其内,随后在适当波长光线局部照射后,光敏剂被激活,产生光敏效应。光敏剂光敏剂是能吸收和重新释放特殊波长的卟啉类分子,具有四吡咯基结构。第一代光敏剂有血卟啉衍生物(Photosensitzersderivative,HpD)、二血卟啉酯(her,DHE)或porfimersodinm(Photofrin)[5]。Photofrin是第一个被批准应用的光敏剂,静脉注射后,组织内分布最高在肝,其后依次为脾、肾上腺、膀胱和肾以及皮肤。从体内排除主要途径是肠道,从尿排除量仅4%。在肿瘤、皮肤、以及网状内皮系统包括肝脾等器官内存留时间较长。体内半寿期100小时以上。从肿瘤内清除较之从正常组织为慢,最大的肿瘤/正常组织浓度比见于48~72小时。第一代光敏剂有不少缺点,包括不能充分地被光转为细胞毒性物质、需光照时间较长以及持续较长时间的皮肤光敏反应。例如Photofrin仅呈中度活性,这是因为激活其所需的波长的激光穿透力较差,而且在此波长下吸收带较弱,,,而其皮肤光敏性可持续几周。目前,已有一组第二代光敏剂问世,包括5-氨基酮戊酸(5-ALA)、mesotetrahydroxyphenylchlorin(mTHPC)、初卟啉锡(iopurpurin,SnEtz)、亚甲基兰methyleneblue和亚甲苯兰(toluidineblue)、zincphthalocyanines和aluminiumphthalocyanines、苯卟啉(benzoporphyrin)衍生物,以及luteliumtexaphyrins(Lu-Tex)。第二代光敏剂部分地克服了第一代光敏剂的缺点,表现为光敏期短,作用的光波波长较长,因而增加作用的深度,产生的单态氧也较多,对肿瘤更有选择性[5]。光敏剂常静脉静注。如用Photofrin,~,48小时后,在内镜下用630nm红色激光照射癌肿。光敏剂也可局部给予。如果应用5-ALA,则可口服,该物质为前药,在体内转化为光反应性初卟啉Ⅸ衍生物(P
光动力疗法治疗肿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