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简介郑愁予(1933-),原名郑文韬,出版的诗集有《梦土上》(1955)、《衣钵》(1966)、《燕人行》(1980)、《寂寞的人坐着看花》(1993)。 郑愁予,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地,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随父至台湾。毕业于新竹中学。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曾在基隆港务局任职。1968年应邀参加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1970年入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创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诗集《郑愁予诗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名列榜首。作品已有八种欧、亚文字译介。他的成名作《错误》(1954)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台湾的广大青年诗歌爱好者,很少人不拜倒在他的脚下,他的诗在台湾诗坛上传唱的程度,恐怕并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人们为什么会如此偏爱郑愁予的作品呢?莫过一个“情”字。郑愁予的名篇中,有不少写爱情的诗。故此,人们称他是台湾爱情诗的高手。他那些醉人的爱情诗,是弹青年男女心弦的手指;他那些色彩斑斓的爱情诗,是拴住千万青年男女的彩带。然而,郑愁予爱情诗的重要特色,不是以华丽的词藻取胜,而是以内在的情感动人。他的爱情诗的情感,不一定是高尚的和洁白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庸俗和自私的,但他的爱情诗的情感却无一例外都是非常自然和真实的。他本人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酷似李白。他被称为“浪子诗人”。梦土上郑愁予森林已在我脚下了,我底小屋仍在上头那篱笆已见到,转弯却又隐去了该有一个人倚门等我等我带来新书,和修理好的琴而我只带来一壶酒因等我的人早已离去云在我底路上,在我底衣上我在一个隐隐的思念上高处没有鸟喉,没有花靥我在一片冷冷的梦土上……
郑愁予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