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聊斋志异
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他生在一个“书香”家庭,可是祖上科名都不显,他父亲已被迫弃儒经商,到他就更为贫困。受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影响,蒲松龄从小就热衷科名,并在十九岁时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但此后却屡试不第。直到四十四岁时始补廪膳生,七十一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四年后便与世长辞。
《聊斋志异》的创作一般认为始于康熙初年,康熙十八年(四十岁)已初具规模,结集成书,并写有《自志》,以后仍不断修改和增补所作,及其暮年,始最后成书。他的一生遭际,均蕴含于《聊斋志异》中。
根据社会传闻或直录友人笔记(篇首或篇末往往注明某人言、某人记);
就前人的记述加以改制、点染的,如《续黄梁》本于《枕中记》,《种梨》本于《种瓜》等,
作者虚构的狐鬼花妖故事,如《婴宁》、《公孙九娘》、《黄英》等等。
吴时有徐光者,尝行术于市里。从人乞瓜,其主勿与。便从索瓣,杖地种之。俄而瓜生蔓延,生花成实。乃取食。因赐观者。鬻者反视所出卖,皆亡耗矣。”
《搜神记·卷一·徐光复仇》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蒲松龄手稿
蒲松龄用过的手炉、砚台
蒲松龄用过的印章:“柳树泉水图”、
“留仙”、“蒲氏松龄”、“留仙松龄”。
版本
(一)手抄本:
(二)刻本:
①乾隆三十一年(1766)赵起杲青柯亭本,凡十六卷,共431篇,是最早的刻本。
②“三会”本,上海中华书局60年代初,由张友鹤汇集、整理出“会校会注会评”本,是新中国建立后最全的版本。
聊斋志异
内容
聊斋志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