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鼓
“我看到小说中所写的底层的生活和底层所看到的历史。这是一幅壁画、一幅巨大的壁画,而且是被一个‘小人儿’看到的壁画。”
“我认为他(奥斯卡)拥有两个非常当代的个性:拒绝和抗议,有力到能使玻璃破碎”
——福尔克尔·施隆多夫
影片概况
联邦德国、法国1979年联合出品,根据肯特·格拉斯的同名小说改编
编剧:波特·卡尔纳
导演:福尔克尔·施隆多夫
摄影:伊戈尔·鲁特
主要演员:大卫·本南(饰奥斯卡)
安杰拉·文克雷(饰阿格内斯)
达尼尔·奥布雷赫斯基(饰布朗斯基)
获奖情况
1979 金棕榈
1980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80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1980 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奖
1980 提名:凯撒奖最佳外语片奖
故事梗概
主人公奥斯卡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外祖母安娜还未婚的时候,一个叫约瑟夫年轻人为了逃避追捕钻进她的大裙子下,而成为了我的外祖父。母亲阿格内斯和表弟布朗斯基深深相爱,但由于近亲不能结婚,只好嫁给商人阿尔弗莱德。奥斯卡出生了,但他真正的父亲是谁也许只有母亲阿格内斯知道。奥斯卡三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了一个“铁皮鼓”作礼物,他高兴的整天挂着
它。他在桌子底下玩,发现了布朗斯基舅舅和妈妈的私情,“想到成人世界和我的将来,我决定给他来个停止(奥斯卡语)”不再长大。他从楼上跳了下来,结果他真的就不再长高,停留在三岁的高度。一次,爸爸抢他的鼓,他大声的尖叫,结果发现,他的尖叫可以震碎玻璃。希特勒上台后,父亲加入了纳粹党。母亲还是频频和舅舅幽会,母亲发现自己怀孕了,没完没了的吃起了鱼,结果由于过量而死去。母亲死后不久,舅舅也被纳粹杀害了。
外祖母带了一个女仆玛利亚回来,奥斯卡和父亲都占有了她的身体,并且生了一个孩子。奥斯卡认为孩子是他的,但玛利亚却成了自己的“母亲”,孩子成了自己的“弟弟”。1945年,苏军攻占了但泽,父亲被杀害,他埋葬了父亲,也埋了伴随20年的鼓。他的“孩子”不小心用石头砸了他脑袋,这时候发现,奥斯卡恢复了生长。
影片元素分析
雨:雨是影片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几乎每一场重戏都有雨的介入:祖父与祖母的相识并苟合之后,奥斯卡本人出生之夜,奥斯卡破坏法西斯集会之后都有雨的介入,并且越来越大。在描写但泽自然坏境的同时也暗示和渲染着一种阴湿寒冷的时代氛围。同时雨的不期而至打乱事件的固有节奏,丰富了画面语言,赋予影片某种冷讽和幽默色彩。
鱼:鱼的每次出现都伴随着母亲与生父无休止的偷情。奥斯卡监视母亲的隐情时碰倒了路上一个人,地上倒了一地的鱼;沙滩上,母亲看着父亲从死马头上捞出来的馒鱼,恶心的直吐;父亲要求母亲吃馒鱼,母亲和父亲大吵;最后,母亲疯狂的吃起了各种鱼,直至最后被鱼噎死。鱼在影片中始终扮演着一种肮脏和被诅咒,也折射出奥斯卡对于母亲与生父私情的矛盾心理。
纸牌:纸牌贯穿着布朗斯基(奥斯卡的生父)与母亲阿格尼斯的爱情的全过程。在奥斯卡眼里,纸牌成了生父与母亲之间感情的某种象征。奥斯卡第一次目睹母亲与生父私情便以纸牌为纽带:牌桌下,布朗斯基在用脚挑逗母亲,桌面上母亲和生父都若无其事的玩着纸牌;母亲死后,奥斯卡钻到祖母宽大的裙子底下寻求保护,屋内生父和养父继续玩着纸牌,只是已经没有母亲;在波兰人的邮局里,波兰人与纳粹枪战的间歇里,为排遣巨大的恐惧和压抑,布朗斯基和身负重伤的战友玩着纸牌。战友死去后,布朗斯基的恐怖终于不可压抑的爆发出来,他歇斯底里的呼唤着阿格尼斯的名字;布朗斯基被纳粹枪毙前的一刻,将手心中最后一张牌翻给奥斯卡看,纸牌上一个少妇静静微笑着,而布朗斯基也在这时露出一丝没有恐惧、压抑的恬静的笑容。
破碎的玻璃:在影片中,奥斯卡在反抗中用他那惊人的尖叫多次震碎玻璃:家里的挂钟、老师的眼镜片、路灯罩以及窗户玻璃等等。显示了他对成人世界规则的反击和破坏。
铁皮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