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卖炭翁 分配.docx


文档分类:经济/贸易/财会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经济生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导入设计)(2015-10-2620:58:48)转载▼标签:教学设计分类:课堂教学在一个社会中,分配是一个大问题。于学生而言,理解这样的问题,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还尚未真正进入到自觉思考这种问题的高度,另一方面,如果单纯地从理论上解释这样的问题,与其现有的学习能力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在《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的学习,围绕的核心词是“分配”,第七、八两课的内容,分别从个人(个人收入的分配)与国家\政府(财政与税收)两个维度切入。教材设计的逻辑顺序是,先“个人分配”,后“国家分配”,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以为,要进入这样的问题,需要有一个历史的背景作为铺垫。所以,围绕第四课第一框教学的展开,我做了这样的导入设计。一、问题导入1、“做蛋糕”与“分蛋糕”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不断创造财富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合理分配好财富。如果我们把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那么在第二单元中,我们侧重分析了“做蛋糕”的问题,这就是发展生产;现在,我们的重点转向“分蛋糕”。“分蛋糕”的问题,具体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1)谁来分蛋糕?(2)按照什么标准分?(3)按照什么秩序拿?2、理解“分蛋糕”的前提条件需要说明的是,“分蛋糕”的问题,我们要考虑如下条件:(1)在家庭的生日宴会上,“分蛋糕”不会成为一个问题;(2)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必须要分工协作。而在由人组成的合作团队中,人总是要考虑自己的利益的,如果彼此没有亲缘、地缘关系,又要基于相互平等(公平)的原则,那么如何分配则成为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到“做蛋糕”。二、两首古诗歌中涉及的分配问题1、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略)诗中的主人“卖炭翁”,一生都是在南山中“伐薪烧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是古代中国下层老百姓的真实写照,他们一生辛劳,却往往难以维持温饱。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传统中国社会,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裕”?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卖炭翁”本来指望一场大雪之后,可以卖一个好价钱,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官府(宫里的太监)以“半匹红绡一丈绫”的“价钱”,就拉走了老人辛苦劳作的成果。这是为什么?难道没有王法了吗?王法是什么,就是“以王为法”。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土地是皇帝的财富,人民也是皇帝的财富,真实的情况就是,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只有创造财富(干活)的义务,而没有分享财富的权利。对于广大的劳动者而言,他们绝不是心甘情愿的,但是却无力改变,但是民怨之声,却经久不绝。2、《诗经》中的一首诗下面是我们可以听到的三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先民的抱怨和梦想:“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国风·魏风·硕鼠》)《毛诗序》解释说:“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但是,“乐土”又在哪里呢?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桃花源”的世界,这个世界又在哪里?2、从分配问题的角度审视中国历史阅读一部中国的历史,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我们阅读历史,不只是为了彰显自己的骄傲和优越,还要思考自己的问题和不足。

卖炭翁 分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在水一方
  • 文件大小47 KB
  • 时间2019-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