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在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湖南有19个项目入选,数目排全国第六位。“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这称呼太雅,可其实它们都渗透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如果你到湘西看一场傩戏,这可是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如果你穿一件有湘绣元素的衣服,湘绣制作技艺同样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如果你去吃一碗杨裕兴面条,其制作技艺也是省级非遗项目。保护非遗,不仅是国家行为,也是世界行动,因为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非凡。可非遗不是不可移动文物,也不是放在博物馆的古董,大多是“活态流变”的技艺。正是这个“活”,让保护增加了许多变数。一个“活”字沉甸甸! “活化石”—“赶分社”、“赶秋”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安仁县的“赶分社”、花垣县“苗族赶秋”成功入选。两个流传地域相对狭小的民俗活动能进入国家层面,背景就是它们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活化石”。据悉,我国今年准备将二十四节气打包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理由是它将天文、物候、农事、民俗完美结合,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用。尤其在追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力求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它所蕴含的古老智慧深有价值。其文化含量厚重,当代性与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借鉴性也更为深远。“赶分社”、“苗族赶秋”分别就是安仁、花垣过春分节和立秋节的形式,历经千年依然传承,且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安仁“赶分社”,当地的人们在春分节聚集起来,祭祀药王神农氏,进行药材、谷种、农具等商品交易活动。专家诠释说,人们如此过节,既是为安排生产、生活,也是“太阳崇拜”的一种传承。神农氏就是炎帝,是传说中的“火神”和“太阳神”。史书说:炎帝“在地为火,在天为日”。“苗族赶秋”,在“立秋”节于墟场设立秋场。这天,附近的村村寨寨、各家各户的苗族人民纷纷放下手中的活、卸下肩上的担,穿着华丽、鲜艳的苗族服装,女孩子则头胸佩戴着各种银饰,数万余众前前后后、来来往往游行于秋场。参加拦门、接龙、苗鼓、椎牛、上刀梯、边边场、打八人秋、苗族绝技、绺巾司刀舞等活动,其中还融入了苗族青年男女社交活动,形成了“喜满秋场、情满秋场”的壮观景象。据国家专家组考证,过春分节、秋分节的民俗活动,全国还只有安仁和花垣存在,是中国二十四节气活动的“活化石”。怎一个“活”字了得“赶分社”、“苗家赶秋”这样的民俗活动,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其有着肥沃的文化土壤,或者说它们存在的条件受现代化冲击相对较弱。但它们只是非遗这个五彩缤纷世界中的一个“点”,在其十大类中归入“民俗”。用学术语言表述,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除了民俗外,其余九大类分别是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据统计,我省现有国家级保护项目118个,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6人;省级保护项目236个,代表性传承人231人;市级保护项目690个,代表性传承人595人;县级保护项目3012个,代表性传承人2231人。可谓家底丰厚。这些项目有一个共同的最大的特点: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耳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依托于人而表现是这些“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用通俗的话说,非遗产品,不管吃的、用的,还是看的、听的,在制作过程中
让非遗“活”起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