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史复习范围一、周礼与刑的关系?答:礼:中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及言行规范的总称。礼的二层含义①抽象的精神原则(亲亲、尊尊,在亲亲、尊尊原则下,又形成忠孝节义等具体的精神规范)②具体的礼仪(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周礼的性质:具有法的性质和作用(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强制性)。西周时期,“礼”与“刑”的关系密切,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西周奴隶制法制的完整体系。礼与刑的关系是: (1)、西周礼与刑的一般关系。西周时期,“刑”是同“礼”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多指刑法和刑罚。“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即正面地、积极地规范人们,要求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刑”则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对于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凡是礼所禁止的,亦为刑所不容,二者相辅相成,即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缺,“出礼入于刑”。(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曲礼》,始于西周,作为一项法律原则,“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强调的是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五族五服图及其在中华法系中的意义?答:“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族五服图既是确认五服亲属等级的重要依据。封建社会民事和刑事制度都与亲属关系密切相关,五族五服图在封建法律制度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法典中往往在篇首的位置。采用“准五服以制罪”的方式定罪量刑。其在中华法系中具有重要意义:(1)、民事方面,五族五服图可以确定继承与赡养等权利义务关系,封建社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财产转让时有犯,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五族五服图是亲疏远近的重要法律依据。(2)刑事方面,五族五服图也是确定了亲属相犯时刑罚轻重施用的原则。五服制罪原文是“准五服以制罪”,就是按照五服所表示的亲属关系远近及尊卑,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五服制罪”的原则实质上是“同罪异罚”的原则在家族范围内体现。五服制罪的本质是维护家族的等级制。五服制罪体现了礼教要求的“亲亲尊尊”原则,越亲近的就越应该爱敬,如果侵害则要严惩。“五服制刑”原则的确立,使得儒家的礼仪制度与法律的适用完全结合在一起。五刑制度的演变?答:中国古代五刑主要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奴隶制五刑的演变:原始社会的舜禹统治的时期确认不少有关处罚的习惯。夏代逐步确立了墨、劓、剕、宫、大辟的五刑制度。商代刑法严酷,种类众多,刑罚手段繁杂且残酷。西周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罚,以及赎刑、流刑等制度作为五刑的补充,这一时期为奴隶制刑罚的成熟阶段。春秋战国时期仍然以五刑为主,残酷性并没有改变、这一时期为奴隶制刑罚向封建制刑罚过渡的阶段。刑罚制度主要还是沿袭了西周的刑种,,这一时期,大量的成文法出现并向社会颁布。封建制五刑的演变:秦朝统一以后,\劓刑\徒刑\宫刑\死刑\罚金刑\。,他下令废除了宫刑(但宫刑在汉武帝时期又恢复了).汉亡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长达300多年的大分裂\,各个割据政权虽然在法律制度上多有变革,,中国终于确立了封建制五刑,<<开皇律>>,减轻了刑罚的残酷性,将笞\杖\徒\流\死规定为法定的刑种(即封建制五刑).唐代基本上继承了隋朝的刑罚内容,规定死刑只采取绞和斩两种方式(绞刑轻,斩刑重).五代时期,统治者第一次执行了凌迟死刑。而这一制度被辽朝所沿用,并且第一次成为了法定刑。而且,这一时期宋朝的刑罚制度也趋于严苛,除了五刑以外,又出现了刺配刑,这是将古代的墨刑又恢复了,应当可以说是刑罚制度的一大倒退。元朝统一以后,基本上沿用了自隋唐时期形成的封建制五刑的制度,不过元朝对于笞和杖刑的数目不一样,同时,元朝废除了绞刑,死刑改为斩和凌迟两等。随后的明清两代沿用了元朝的死刑制度,用斩和凌迟两种方法执行死刑。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大兴酷刑,他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法令不严,且执法不严,提出了“明刑弼教”的刑法思想,实际就是重刑主义。清朝继续沿用封建制五刑,并且废除了明朝的一些残酷的刑罚,但是仍然保留了凌迟。法律儒家化的过程(汉-唐)?答: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运动由董仲舒等人发起,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两汉时期,这是儒家思想
法制史参考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