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博客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游褒禅山记教案博客范文,欢迎阅读。游褒禅山记教案博客一: 游褒禅山记泸县二中语文组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相关情况。文言字词积累掌握。能力目标:学习把握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情感目标:学习作者“尽志无悔”和做学问“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教学重点:1、重点文言字词(虚词“其”“以”、词类活用“名”“明”“穷”“舍”等); 2、第三段事理分析。教学难点:作者的“得”。课时计划:2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文字疏通。教学流程: 一、导入俗云:“行百里半九十。”何者?志不坚也!故苏子有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探幽访古,虽为小事,却也一理相同。且看荆公《游褒禅山记》。二、作者简介参见注释1,再补充。王安石,于神宗年间变法,颇受阻挠。两次罢相,退居江宁。后司马光执政,新法尽废,遂忧愤去世。公文学甚有建树,乃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于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于诗乃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有《临川集》三、课文熟悉。朗读,强调字音。四、字词梳理、文句疏通。(方式因人而异:串讲?提点?……) 1、重点实词舍(始舍于其址) 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 穷(好游者不能穷) 明(火尚足以明) 谬(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注意:“传”读若“船”,为动词用作名词) 2、重点虚词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既其出、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孰能讥之乎、) 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由山以上五六里、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夷以近、险以远、随以止、随以怠、无物以相之) 盖(盖音谬也、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特殊句式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此余之所得也、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省略句(有碑仆道、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倒装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4、重要句子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④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⑤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内容分析教学流程: 一、导入(略) 二、内容学何事?由文章可见,作者又重点记述了游什么地方? 明确:游褒禅山之事,重点记述了游华阳洞。 2、作者在说华阳洞时,提到了前洞和后洞。此两处的游览情况如何?为什么? 明确:前洞游者众,后洞游人少。前洞近而顺,后洞深而寒。 3、同样的意思,作者在第三段中再次提到了,试找出该句子。明确:“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这里实际提到了两个层次的景:夷近之景和险远之景。真正的奇伟瑰丽的景在哪里? 明确:常在于险远。 5、明明奇伟瑰丽的美景在险远之地,可为什么是“人所罕至”?人们为什么不能至?试在文段中找出提到“不能至”的句子。明确:“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6、试用三个字概括到达险远之地的三个条件。明确:志、力、物。(板书) 7、作者在第二段中说到了自己也没有能到达那险远之地而极夫游之乐。试以此三个条件看,作者因何而没有到达的? 明确: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力与物的条件具备了;未至乃是因为志不坚。 8、作者不得极夫游之乐,当他回味过来发现力与物的条件都具备时,是什么心情? 明确:后悔。 9、作者感慨,要怎样才无悔? 明确:“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0、试以四字概括作者游洞后的心得体会。明确:尽志无悔。(板书) 12、作为一名学者,王安石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从他游洞观景而深得体会可见一斑。此次游褒禅山,他除了对游洞生出感触外,还对什么事情做了一个小小的考证? 明确:因仆碑而考证华山当为花山,但大家都弄错读音了,却是以讹传讹。 13、通过这件事,作者又感叹了什么?为什么而感叹? 明确:感叹古书不存、讹误必多,而众人不得而知。 14、面对这样的情况,作者又认为该持何种态度? 明确:深思而慎取。(板书) 三、拓展讨论 1、事实上,生活中、世间上,以讹传讹而造成谬误的,又何止是一个字的读音或一本书的真义了。对此,你有何看法或感悟呢? 2、王安石说:“世之奇
游褒禅山记教案博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