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修身篇---------(第三节论君子)上节知识回顾如何远离仇怨?:远离仇怨的方法在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先义后利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1)C(①“孔子认为要接近仁道”有误,应是要接近有才有德之人。②“获得生活的满足”有误,获得的应是道德和精神方面的。)(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2)答案: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君子不应总是为自己的物质享受而奔波,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的完善。这在当前还有教育意义,现在物质比古人丰富了,但也不能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本单元共选录十四章,探讨智德兼全的知识分子——君子,在学识、修养、行为准则、处世态度各方面应有如何的修养与表现。前三章系就弟子所问,论及君子注重言行一致、修身、内省之修养。第四至六章,乃孔子主动谈及君子需具有通达众务、不偏囿、不固执、自重自勉、文质兼备等各方面之学识修养。第七至十三章则在讲述君子之行为准则及操守。第十四章是谈论君子的仪态形象。2-13子贡问君子。子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评析: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这样才可以取信于人。14·42子路问君子。子日:“修己以敬。”日:“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巳乎?”日:“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译文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贵族大夫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尚且担心做不到呢?”评析:本章里孔子再谈君子的标准问题。他认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治天下。思考:曾子说,孔子之道只是“忠恕”二字。“忠”是尽己,“恕”是推已。在本章中,孔子将修身分为三个层次,而且是逐层加深,这三个层次是否都体现“忠恕”之道?提示:君子修身的三个层次都体现了“忠恕”之道:“修己以教”强调修炼自己的品德时要有诚敬之心,是“忠道”;“修已以安人”和“修己以安百姓”,是推己及人的“恕道”。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日:“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评析: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魅的弟弟。桓魅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鲢不是他的哥哥。所以这一章里,孔子回答司马牛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2·12子日:“君子不器。”(《为政》)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译析: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只有这样,才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论语修身篇(第三节论君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