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镜鉴警钟》观后感《镜鉴警钟》是一部警示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看《镜鉴警钟》观后感,欢迎参考! 观看《镜鉴警钟》观后感1 读完《镜鉴》之后,想起白居易的“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作为国税干部,我们只有常怀知耻之心,思贪欲之害,才能让躁动的心冷静下来,为人民掌好权、谋好利、造好福。《镜鉴》中那些犯案的税务干部心存侥幸,无视党纪国法,铤而走险,却在深陷牢狱之后痛哭流涕,动辄撰写万言书,向组织向单位向家人忏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西方相传人类意识的觉醒,来源于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从此洞晓廉耻,而我国古代早将“廉耻”视为首义。孟子曾说“人不可以无耻”,“羞耻之心,义之端也”。欧阳修也认为“廉耻,是立人之大节”。这就是说,自我修养,应该从知耻开始,一旦有了羞耻之心,社会上的道德建设也就开了一个头。做人有小节大节之分,知道何为羞耻是做人的“大节”,万不可轻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在小事小节上过得关,大事大节上才会过得硬。康有为曾讲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做人要从知耻做起。知耻才能明德。道德应该有三个层次:以不损人为前提的自利、以助人为前提的互利、以无私为前提的奉献。奉献必须提倡,但是更多的人应该是互利,至少应该守住“不损人”的道德底线。其实,古今中外,那些名人之所以能够坚守清廉而拒绝腐败,无非就是两种动因,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要随时想到“头顶星空、心中道德”。要坚守底线,我们还须不断地修炼道德、仰望星空,把廉政纪律不断内化为自律意识。书本知识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德性”,道德品质不是“灌输”,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人格素质要靠自觉的修身养德。既要树立忠于党忠于人民事业的大德,也要培养待人处事行为规范的“小德”,而后者是达到更高思想境界的基础,在我们国税系统的干部队伍中要倡导个人修养、内省、自律,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君子慎独”的孔子,到“吾养吾浩然之气”的孟子,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到“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都是我们应当追求的高风亮节。不要心浮气躁、随波逐流,要养静气、清气、正气,不为习俗所累,不为时尚所惑,在同事间要道义相砥、过失相规,在集体中形成道德评价的良好舆论氛围。现在贪官犯赃,怕的是刑法,就是不怕羞耻两字,未守住底线,自律意识缺失。法网恢恢总有漏洞,道德自省无处不在。只是依靠刑法而不教育干部明德知耻,就不可能从思想根子上铲除腐败。古人云:贪如火,不遏则燎原;贪如水,不遏则滔天。每个人都有欲望,只是多少的区别。有人心如止水,淡泊明志,他们明白“正”字近乎“止”,是以杨震拒金,以清廉为荣;林则徐不治家产,以俭朴为荣。有人贪图享受,私欲膨胀,他们不明白“贪”字近乎“贫”,“婪”字近乎“焚”,作为一名税务干部,在树立崇高理想,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还要通过警示教育,常思贪欲给党、给单位、给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危害,做到警钟长鸣。一要多看“前车”之辙。即看看那些正在监狱中服刑的职务罪犯的境况,想想自由的宝贵;看看职务罪犯家人痛苦的神情,想想幸福的含义。二要多读“悔恨”之言。即多读读职务罪犯的检讨、悔词,多读读纪检监察机关的办案纪实,想一想即便“魔高一尺”,也会“道高一丈”,想一想“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警世恒言,任何自以为隐密的伎俩,都可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三要多设“假如”之景。思考一下,假如自己因贪欲被抓,群众会怎么想?假如自己锒铛入狱,自己的前途何在?家人的幸福何存?此外,我们还可以看看贫困群众的生活状况,想想如果自己贪污腐化,必然会损害群众的利益,这样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税务干部就是要在多看、多听、多想中,增进对贪欲的怕,对行为的慎。四要多交“草根”之友。俗话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草根”之友处“江湖之远”,他们的心声和诉求是我们依法行政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对居“庙堂之高”的“精英”们和“大款”们,要多些“君子之交”,少些“酒肉朋友”,做到亲而不昵,近而有度,要抱着推动工作的愿望、提高学习的动机和从善如流的态度去交朋友,拒绝那种虚于应酬、空耗时日的泛泛之交,摒弃吃吃喝喝、拉拉扯扯的庸俗之交,远离相互利用、投桃报李的势利之交,做到交往“透明”而健康。近日学习了《镜鉴》这本书。这本书通过国有企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个别干部职工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活生生的腐败案例,将那些用沉重代价换来的教训展示给大家,自己读后深受教育,特引以为戒。做为企业基层的一名党员干部,在此次学习中得到了深层次的启示和警醒。《镜鉴》中那些犯案人员心存侥幸,无视党纪国法,铤而走险,却身陷牢狱之后痛哭流涕,真是后悔莫及;做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常怀知耻之心,加强自身修养,做人要从知耻做起,知耻才能明德;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镜鉴》中
观看《镜鉴 警钟》观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