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企业采购业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关于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分析及治理对策摘要:会计信息失真包括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三种,当前社会各界大多从不同角度对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展开探讨,而本文试对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作分析。论文从会计信息失真“三分法”,规则性失真成因及治理方法等几方面展开分析,其中治理方法中包括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程序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预防和治理规则性失真的积极作用。关键词:会计;三分法;规则性失真;成因;制定程序;新准则一、引言会计信息是社会公众进行合作投资所必须拥有的公共信息,是信息需求者和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和活动的主要依据,是确保市场规范、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特征的总和。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对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经济秩序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当前,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会计信息失真及其治理是我国会计界及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这里我们讨论的是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二、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从逻辑上讲,“失真”是指“不真实”。从这个意义来说,失真与真实是“同一枚硬币”——会计信息质量的两面。在实务中,凡不符合会计准则精神、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均属于失真的会计信息。吴联生认为,高质量会计规则是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础,因此,会计信息失真首先与会计规则的质量相关;当然,即使会计规则的质量再高,也只有得到有效执行才能够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故会计信息失真又与会计规则的执行紧密相关。总的来看,会计规则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不外乎两种情形,一是会计人员故意违背会计规则;二是会计人员由于客观上的原因在会计规则的执行上存在偏差。据此,他对会计信息失真提出“三分法”,即将会计信息失真区分为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是指会计规则本身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也就是说,即使会计人员完全理解会计规则的内容与要求,并且完全按照会计规则的要求产生与披露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也是失真的,即因会计自身理论、政策与方法的固有缺陷以及会计准则与制度体系的不完善等制度层面因素造成的失真。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指的是会计人员故意违背会计规则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比如相关人员因职业道德丧失或受不同利益驱使而篡改、伪造或编造虚假财务信息进行会计作弊的故意性信息失真;而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则指的是会计人员在并没有故意违背会计规则的动机的情况下而采用的不当会计规则执行行为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比如因自身会计业务技术素质不够强硬,或理解上的偏差以及判断失误等导致的信息操作性失。由此可见,会计失真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目前,社会各界更多地从主观因素的角度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分析,而对客观因素造成的问题较少讨论,因此,我们现在要尝试着对规则性失真作一下简单粗略的分析。三、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成因分析(一)现行会计准则的滞后性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相对滞后性为企业会计信息的规则性失真提供了潜在的契机。如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新会计环境,各种未曾遇见过的新会计事项和市场工具接踵而至,令会计人员措手不及。不确定的会计事项越来越多,现行会计准则制度体系明显滞后于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正是由于会计准则的更新和企业会计环境的变化的不同步性,现行会计准则制度体系中有很多内容有的落后于经济现实和会计实践,有的则缺乏现实可操作性。另外,不断出现的新领域和新行业难以找到相应的会计政策依据,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二)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局限性现有的会计理论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局限性为企业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提供了可能和空间。目前,我国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还不全面,不能有效真实地反映当前形势下企业经济行为和活动。例如,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的基础,该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和费用的配比问题,但是它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就是在确认过程中加入了主观方法。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也与日俱增,比如无形资产的确认及摊销、金融资产、人力资源价值的确认等。经济越是发展,这种带有主观色彩的会计方法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也越是频繁。还有会计计量单位是以币值稳定的假设为前提的,而一旦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会计所描述的财务成果和经营业绩就会受到扭曲从而无法达到真实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的目的。(三)会计事项的不确定性会计的不确定性表现之一是不确定的与事实有差异的计量结果,这与会计估计有关;二是不确定的计量方法,不确定会计事项是指一种状况或处境的最终结果是利得或损失只有在发生或不发生一个或若干个不确定的未来事项时才能确认,包括企业的承诺,应收、应付款项,利率、物价变动导致企业资产相关
会计制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