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栖息-------禅学与建筑的感想我没有学过建筑,如果其中提到些建筑的东西,即当是班门弄斧,切莫见笑,而其他的禅学领悟,即当愚见,切莫无笑,权当一娱而已,莫见怪也。硬是要将禅与建筑放在一起,其实真的是觉得挺难的,虽然有很多寺庙和一些其他的建筑,都似乎很有禅机,也许很多的确也蕴含了很多的建造者的思想,但依我看来,或许各有各的想法和自己的理解,世间有很多建筑物,似乎只是建筑住人而已,皆未领法制、达法境也。所谓禅,不可说,一说即破,说者何来禅,禅机自当藏于胸,领其意即可。禅讲究“当下见性”,眼下,便是禅机。个人曾理解到一方面,即真。此真即为心中之禅,此语只是一语道破禅机之一机,真者见性也,不似假者,活着很累,执迷而不悟。不分人我,不分凡圣,方是禅宗本意。故我看来,何是建筑,一茅屋也,所谓漂亮,所谓奢华,其意何在,只是住人而已,事物之本身全在于人之本体,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人,自然是认识美的主题,若无人,何来美,虽说美,而美却不为人之所在,其美即无义,故无美也。所以建不建筑,美与不美,全在于人,人之不同,认识美的方式不同,即审美观的差异。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心本向伽蓝之地,伽蓝之地,本曰静居,栖心之所,理尚幽实。顾我认为建筑之所在,最为重要。而对于我,我的理想家园,有五点要求:❶依山傍水(风水好)❷人少村大(环境安静,民风淳朴)❸早晚炊烟缭绕(宜情宜神,悠然自在)❹有时烟雨有时初晴见彩虹(在南方,若是无语,似乎不成样子)❺交通购物方便(这是一个存于人世的基本要求)对于建筑物的风格我有三种选择:❶徽派建筑(“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❷江南小镇:我怀想乌篷船,小桥流水人家有戏台❸日本枯山小庭院式:简单、舒适总的一个想法就是:生活于其中,要有自由和想象的空间,抬头即能望天,低头即能俯水,远望即可鸟语花香。如果说些现实的话,就住在婺源的农村里,我更喜欢民居,特别是徽派建筑,似乎这是恋母情结吧,因为她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民居是建筑之母,所以对建筑的灵感发源,应从民居中寻找。中国古代民居受传统“诗意”文化的侵染,所以应多读诗,从中领悟,强大的“诗意”文化淀积,是我们了解到,民居是质朴的,清新的,平实的,自然的,民居是含蓄的,和谐的,多彩的,变化的,民居的尺度是适宜的,小中见大的,民居是一部形象的史书,因为家------一直就是一个最能牵动人心的字眼。而你所说的禅,大都似乎把中国的古诗混进去了,用为中国文人以诗为本,而他们又大多都是失意文人,他们将他们的思想藏于文中,进而影响中国的建筑发展,如“造自然之神丽,尽高栖之意得”“野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池塘生草堂,园柳变鸣禽”“春晚绿野意,云高白云屯”“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不胜枚举,王维在这方面可是圣人,中国文人在历史的发展中“隐”字似乎成了文人们绕不过去的一个结,不知道是不是他们人性的懦弱,但他们似乎都总可以在儒道释三条道中寻找安生立命的方法。儒家入世-----达者兼济天下道家修炼-----穷则独善其身释家逃禅-----菩提只想心觅而苏轼却是精通儒释道,所以苏轼啊,真是值得学习啊!“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建筑最主要的是意蕴,所以还是再谈谈禅吧。禅,在我的理解之来,应有静雅和美之意,有反观、空寂、含蓄、微妙的形式。静:无人扰,也不扰人。故,我觉得
禅和建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