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逆反心理的沼泽王爱军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形成有三个方面原因:学生自身:青春期身体迅速发育,思想上不成熟。家庭环境和教育也是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师对青少年学生采取粗暴的简单的处理方式是加剧其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教师首先要理解学生。逆反心理是学生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对于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多一份理解和宽容。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在错误中汲取和总结经验的过程。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要对学生的小小错误揪住不放。有一个班主任,学生犯了错误,让学生写检查。学生写了检查,班主任说不深刻,重写。其实头一份检查就是家长替写的。结果又写了一份,终于过关了。虽然表面上学生和家长接受了批评,其实家长和学生的内心都对这位班主任很不满。所以太严格了,好心未必好报。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批评要注意时机和场合,适可而止。能不批评的尽量不要过多指责,更不要为学生的小过节而纠缠不休。能个别批评的尽量个别批评。要分清原因,对于因教师教育措施不当而造成的逆反心理,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学生,重新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支持。对于体罚或变相体罚而导致反心理产生的学生,老师要反思自己有悖师德的的行为,摒弃强制粗暴的手段,用爱心和诚心来抚慰学生受伤的心灵。有的老师对于违犯纪律的学生采用惩罚性劳动,打扫全班卫生区,而且一扫一周。有的班主任对违犯纪律性的学生罚站,而且一站就是一天甚至两天。还有的女班主任让学生自己打自己的脸。有的教师惩罚学生写作业,本来一个生字写三五遍就会了,偏罚他写二十遍甚至更多。还有的学校包括重点中学随便停学生的课,而且一停就是一两天。以上种种情况在中小学司空见惯。这些教育方式都是简单粗暴的,是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采取的报复行为,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就拿惩罚性劳动来说吧,本来劳动最光荣,现在却用来惩罚学生,使学生感受不到劳动的快乐,自己仿佛成了劳改犯。这样的教育方式怎能期待孩子长大后热爱劳动?随便停学生的课,更不应该了。如果我们真正关心孩子的成长,就不会便停孩子的课。你想想,中学课程多,老师讲课快。如果停了一天课,成绩好的学生还难以跟上,更何况成绩差些的学生呢?孩子跟不上功课会不会自暴自弃?所以学校教师不能随便停学生的课,即使停了课学校要及时安排给学生免费补课。在学生逆反心理形成过程中,教师负有主要责任。所以教师要多反思自己,我的教育观念是否落后,我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我的语言是否得体,我是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并且不断学习,向专家学习,向身边的老教师老班主任学。大家都听说这个寓言:有一天北风和太阳见了面,想比一比谁的本事大。比什么呢?看谁能把人们的大衣脱掉。比赛开始了。北风拼命地吹,大地上的人们把衣服捂得更紧了。而太阳把自己温暖的阳光洒向人间,顷刻间人们的身上暖和和的,于是人们纷纷脱掉了大衣。从这个寓言中我们体会到,有时温和的方式比严厉的方式更能达到目的。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老师要理解和尊重他们,我们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朋友身份和他们交流。在学生生病时抽空去看望一下,在学生过生日时送去一张贺卡,在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陷入困境时伸出援助之手,总之通过我们的爱心感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当师生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时,学生的逆反
走出逆反心理的沼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