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十二届特约教研员年会论文广雅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高中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讨【内容提要】本文对中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设计适合本校学生的、具有本校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问题介绍了笔者近年来的一些探索实践以及阶段性的成果。【关键词】课程建设校本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整合随着课程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的逐步完善,学校拥有的课程设置的权力相应增大。如何设计适合本小学生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的问题,已经摆在每一个教师的面前。在普通中学,信息技术(计算机)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开设的历史比较短,课程的内容比较新,知识的更新比较快。广东广雅中学使广州乃至全国最早开设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的中学之一,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作为一所说名校,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上认识比较早,投入了一定的精力,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阶段性的成果。一、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设置的可行性(一)良好的基础根据国家教育部新的高中课程计划,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中学生的必修课,高一、高二年级每周1学时,总共有70学时的必修课时间,另外在高二、高三还有约70学时的选修课。这一重大举措明确了信息技术作为国家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继语文、数学、外语之后的第四个工具学科,为信息技术课程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广阔的空间而根据教育部2000年11月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文)的精神,鉴于信息技术课程对师资、设备的依赖性很强,全国各地的差异很大,因此《指导纲要》中安排的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均为“零启动”,相互之间重叠的很多,并不适合广州地区特别是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有大量的补充内容。这种情况为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设置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三)宝贵的时间国家教育部新的《指导纲要》颁布以后,广州市也着手对原有的信息技术课程地方教材进行重编改版,本人也参与了其中的工作。目前正处在制订编写纲目、收集相关资料、邀请专家论证的阶段,与成书出版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这就为广雅校本课程教材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四)内在的动力虽然广州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学校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但地区内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故此即使是广州的地方教材,在编写时也要照顾到各方面的情况,不可能完全适合各学校的需要。广雅作为一所广州乃至全国有名的学校,其学生应该具备更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及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就对广雅的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有别于一般中学的要求,成为推动广雅校本课程建设内在的动力。(五)强大的需求随着高中新的课程计划的实施,研究性学习成为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当学生开展各种课题研究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文字编辑、数据统计、图像处理、实验模拟、结果分析等等,而一般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一定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这一势态将成为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建设的强大的需求。二、广雅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定位当启动校本课程建设的时候,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如何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本校需求之间寻找合适的突破口是十分关键的一环。作为一所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名校,广雅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可以也应该由自己的特色。(一)国家和地方(广州地区)对
广州市第十二届特约教研员年会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