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学目标】,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 ;熟记通假字;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教学重难点】掌握本文的文言现象。【知识链接】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屈原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预习检查】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相随属()惨怛()濯()淖()举类迩()皭()然鱼父()靳()尚汶汶()枯槁()哀郢()汨()罗三闾()大夫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第一课时【文本研习】研习课文1-6节一、(1)博闻强志(2)明于治乱(3)娴于辞令(4)图议国事(5)接遇宾客(6)应对诸侯(7)王甚任之(8)与之同列(9)心害其能(10)造为宪令(11)属草稿(12)见而欲夺之(13)屈平不与(14)众莫不知(15)平伐其功(16)王怒而疏屈平(17)疾王听之不聪(18)臣请往如楚(19)馋谄之蔽明(20)谗人间之(21)方正之不容(22)犹离忧也(23)人穷则反本(24)劳苦倦极(25)疾痛惨怛(26)邪曲之害公(27)上称帝喾(28)好色而不淫(29)若《离骚》者(30)盖自怨生也(31)以刺世事(32)明道德之广崇(33)治乱之条贯(34)靡不毕见(35)其文约(36)其辞微(37)其行廉(38)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39)举类迩而见义远(40)故其称物芳(41)故死而不容(42)自疏濯淖污泥之中(43)蝉蜕于浊秽(44)不获世之滋垢(45)皭然(46)泥而不滓(47)虽与日月争光可也(48)屈平既绌(49)厚币委质事楚(50)楚诚能绝齐(51)使使如秦受地(52)张仪诈之曰(53)明年(54)①博闻强志②离骚者,犹离忧也③人穷则反本④靡不毕见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⑥自疏濯淖污泥之中⑦皭然泥而不滓者也⑧屈平既绌⑨①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②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③明道德之广崇④蝉蜕于浊秽⑤皭然泥而不滓者也⑥
《屈原列传》学案最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