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教后反思在很多人看来,“讲与不讲”可能是伪问题,或者说,“讲与不讲”本不是个问题。但是,正是这个无需选择和争辩的常识,却直击了课堂教学的本质。我在教学《邓稼先》第三课时时,将美读赏析和盘点写作技巧的收获两个学习环节全权交给学生们完成、展示,我作为教师在整节课中只起到了引导、点拨、评价、鼓励的作用。课下,教师们进行了评课:“这节课大大改变了你以前迷信“讲”的教学风格,大胆放手学生了,学生们活跃了,且表现精彩,值得肯定!”“这节课,教师引导得好,点拨到位,而且激励性评价也及时到位,这对学生素养的提高大有所益。”得到如此好评,也是源自上学期我的公开课教学的经验所得:讲明白了,并不意味着学生听明白了、学明白了。同时,也并不是那些低效的课要改,不是薄弱学校要改,而是所有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课都要改。因为这样的课是以牺牲学生的利益为基础的。“口吐莲花”的特级教师李镇西、王春易等名师都能在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弃教从导”,竭力“控制自己的嘴巴”,率先成为新课堂的践行者和建设者,那么我们何尝不试着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呢?从“讲”到“不讲”,这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讲与不讲”不是伪问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