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一篇的实验中不同的人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或是悟出不同的道理,而我想把它放在一班级里来说说启发。如果把跳蚤比喻成学生,那么科学家可以比喻教师,而科学家控制的作用于跳蚤的玻璃罩则可以比喻成很多东西。从学生的角度看,玻璃罩可以是生活学习的环境、曾经的经历、受过的挫折,甚至一些很小的琐事。正如实验中的跳蚤从一个“跳高冠军”最终变成了一只失去了自我、可怜的“爬蚤”一样,学生如果不能突破那层玻璃罩,最终也会一事无成,庸庸碌碌的学之地了。那么为什么无论是实验中的跳蚤还是一些学生却无法突破那层玻璃罩呢?我想首先是“无知”,实验中的跳蚤根本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情况,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为什么总会被东西弹回来……正如学生们可能压根不了解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和他们一起学习的同学以及教师的情况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跳蚤还是学生都会不知所措,进而对一次次的小挫折产生恐惧的心理,跳蚤不敢再往上跳怕有一次被弹回来,学生不敢施展自己的拳脚大干一番怕一不小心触犯了什么禁忌。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而且是坏习惯。实验中的跳蚤跳得越来越低,直到最后没有玻璃罩也再也跳不起来了。学生也会习惯“少做少错,不做不错”,那么试想一下,还有哪个教师会愿意要这样的学生,结果只能是非重点关注。从教师的角度看,玻璃罩可以代表更多的东西:授予学生的权利、为自己及学生设立的目标、对学生的限制,或者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多少等等。首先是教师授予学生的权利。在一个班级里不可能教师事事亲力亲为,这样不仅教师本身忙得晕头转向,学生也不会有多大的干劲,从而使得学习效率大大的降低。所以教师“放权”是必需的,关键问题就是该放多少权?就像实验中的科学家一次一次的把玻璃罩降低高度,让跳蚤一次又一次的碰壁,最后跳蚤终于变成了一只“爬蚤”。同样如果教师不舍得放权,紧紧地把学生绑在自己的身后,或者是使学生老老实实的臣服于自己的威严下,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从何而来?当然就像科学家如果不用玻璃罩跳蚤可能一下就跳到不知哪里去了,教师授权给学生也会有风险,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即使中间会有失误,学生们也会因此吸取教训和经验,从而自我提升、有所成长,最终走向成熟。如果把玻璃罩比喻成教师为学生订立的目标应该也是很好理解的。马斯洛提出的每个人都有五个方面的需要。而最上层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实验中科学家为跳蚤设置的玻璃罩的高度就如教师为学生设立目标的高低。假设学生是有足够能力的,那么他实现的目标就是教师为他设定的。如果教师设定的目标过低,即使学生漂亮的完成了,他们自己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感,更不会激起他们实现更多更高目标的激情和信心,这是教师,也是一个班级的损失。在这里我还要引用目标成功学的研究成果,即目标意识是成功人士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另外,实验中的科学家使用罩玻璃罩的方法,迫使天生跳得比谁都高的跳蚤一次比一次低,本来就是限制跳蚤天性的行为。我们再来看班级中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我认为,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教师很应该注意的。我相信在一个班级中,没有一个不被尊重人格的学生还会尽心尽力地为教师“卖命”。我们再把玻璃罩比喻成教师为学生制定的规章制度,也就是规矩。我们知道做什么都要有规矩,正如一句话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特别是在一个复杂的班级中。但是我们也都深
跳蚤实验2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