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单选15*2论述1*15简答2*10材料2共35一、 小说1. 新文化运动(1)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需讲求文法,不做无病之呻吟,勿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2)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3) 文研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宗旨:“为人生而艺术”或现实主义。(4) 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2. 鲁迅(1)小说集3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1部:《朝花夕拾》散文诗集1部:《野草》杂文集15部:《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夜记》、《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2)《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白话小说(第一部白话小说集是郁达夫的《沉沦》)(3)《阿Q正传》---精神胜利法。(3)《伤逝》鲁迅唯一一部爱情小说A背景:在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伤逝》(作于1925年10月21日,后收入小说集《彷徨》)是惟一的一篇直接表现青年婚姻爱情题材的作品。男女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是一对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要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相互认识后,在时代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大胆追求自由恋爱,勇敢地反抗封建道德和世俗偏见,毅然地冲出了家庭的束缚,在众目睽睽之下同居在一起。最后却因涓生得到的一张辞退信而断了生路,他们也与狂人、吕纬甫和魏连殳一样,在强大的社会势力面前,无法逃脱失败的命运。因此,鲁迅创作《伤逝》的目的,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同类题材小说,不是为了表现青年人为争取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而对封建婚姻观的反抗,也不是为了歌颂当时风行一时的"个性解放思想",而是为了指出"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探讨受"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一代"五四"反叛青年在冲出家庭的牢笼后如何才能走上"新的生路"。B对鲁迅说的“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看法:“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解释:爱是一中精神状态,让精神有所依附,必须有物质的存在,人活着就是让物质基础存在着,所以爱才有所依附。(“附丽”,依附的“附”,美丽的“丽”)——人连生存都不具备,谈何“爱”?谈何其他追求与梦想?命都没有,谈何爱?!鲁迅先生在《伤逝》中用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深刻地指出“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4)《示众》(1)冰心----冰心体:母爱、童真、自然体。(2)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描写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沉沦》(东北在日本侵略的苦难中,作品表达对家乡的怀念,对收复故土的期望)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1)激流三部曲----《家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