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概况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立中山大学(原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八十多个春秋过去了,中大学子谨记先生教诲,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以开拓创新的姿态,以建筑人类伟业的博大胸怀,孜孜不倦,薪火相传。建国以后,中山大学是我国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获准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等学校。1935年,中山大学与清华、北大一起作为国内最早设立研究院的三所国立大学被载入史册。中山大学现已跻身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学府之一,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中山大学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及学术传统,30年代已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范等七个学院。1952年,原中山大学的多个院系与岭南大学相关院系合并,组成新中山大学;2001年,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中山大学。这进一步拓宽了学科结构,使中山大学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实力居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学校现设有36所学院(系),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位授权领域覆盖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学科门类。研究生方面,学校有博硕士授权一级学科54个,博士点177个,硕士点245个,有一、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5个,广东省一、二级学科重点学科34个。本科方面,全校有97个本科专业,拥有6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中山大学名师汇集,科研突出。学校有权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双聘),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5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18人等。学校有一批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拥有“光电材料与技术”、“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华南肿瘤学”、“眼科学”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基因工程”等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逻辑与认知研究所等6个教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有眼科学实验室、肾脏病实验室、辅助循环实验室等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以及1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十五”以来至2007年,学校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4项,主持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共8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6项,在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教育部重大、重点项目及招标课题71项。仅2007年,我校就有3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获得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5项。中山大学现有四个校区,,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各校区的发展遵循办学层次与学科发展相结合,各有侧重,动态调整,逐步完善的原则,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满足国家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全面发展,注重实践。北校区以医科为主,包括医学、药学类的各个学院的本科、硕士、博士等培养层次,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13个本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法医学、护理学专业是省名牌专业,在华南地区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南校区以文、理等基础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为主,也包括相当部分高年级本科生,学风沉稳,底蕴浑厚,导师队伍集中。其中,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管理学等专业实力雄厚,口碑突出。珠海校区以一部分新办的、适合珠海地区特色的应用学科为主,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等培养层次,以及部分专业的低年级本科学生。旅游学院、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海洋学院等实体学院,中山大学国家科技园珠海园区、中山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创新科技研究院等一批重点科研机构和实验室落户在珠海校区,并与地方开展了广泛的科研合作。2009年,珠海校区将诞生第一批本科毕业生。东校区的学科建设则从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出发,以新办的工科和传播设计学科为主,突出软件与信息技术、材料与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产业与技术评估、工业设计及其他交叉科学与新兴学科,形成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多层次办学的特点。秉持孙中山先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中山大学概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