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教案教学目标:、以小见大手法在文化散文中的作用。,感悟民族精神。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对文本中涉及到的民族精神的理解。教学方法: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吸引我们的不仅有文物、古迹,还有他们蕴含的精神、文化。今天我们就随着余秋雨去畅游《都江堰》,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二、解题(一)都江堰简介及李冰(多媒体)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的渠。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着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二)作者简介(多媒体)余秋雨,当代作家、学者,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他的代表作品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散文集《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秋雨散文》等。散文的内容多是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三、整体感知给每个部分写一个标题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价值)第二部分:最驯顺壮丽的景观(都江堰的魅力)第三部分:最贴近苍生的偶像(魅力的缔造者)四、具体研习探究第一部分1、细读第一部分,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1)对比手法的运用,(2)作者认为都江堰比长城更伟大2、第一段在本部分有什么作用?明确:说明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揭示主旨,总领下文3、第2自然段,写长城伟大,会不会减低前面对都江堰的评价?怎样理解“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明确:不会作者是说,虽然长城比都江堰逊色,不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但它也是伟大的,因为它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4、从文中找出作者从哪些方面将长城和都江堰进行了比较。明确:1)修建年代:长城——晚辈;都江堰——长辈(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2)规模:长城——宏大;都江堰——表面不如长城宏大3)占据的是:长城——辽阔空间;都江堰——邈远的时间4)社会功用:长城——废弛;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造福千年5)水流外观:长城——突兀在外;都江堰——细细浸润,节节延伸6)文明状况:长城——僵硬的雕塑;都江堰——灵动的生活7)心态: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都江堰——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5、课文第一段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怎样理解?明确:都江堰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且绝不炫耀,毫无所求。探究第二部分1、文章第二部分中,真正开始写都江堰的水是哪一段?明确:第三段2、第二部分开头写作者“乘便看一眼”都江堰之前“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明确:欲扬先抑,为后来的“发现”做铺垫,而且与第一部分结尾盛赞都江堰形成反差,使文章产生起伏悬念,引人入胜。3、作者观看都江堰前后,对
都江堰教案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