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防凌对策黄委防办滕翔[摘要]历史上,黄河凌汛灾害频繁发生,人们在与凌汛灾害的不断斗争中,逐步认识并致力于凌汛防治。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两岸人民采取了防、蓄、分、排的综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凌汛灾害。本文在总结近年来黄河防凌工作的基础上,对黄河防凌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黄河防凌的对策措施。[关键词]黄河防凌对策2008年,黄河宁蒙河段发生了近40年来最为严重的凌汛,黄河堤防2处决口,1万多人因灾转移。在防凌过程中使用了固堤、抢险、炮击炸冰、轰炸机破冰、利用灌溉渠系和临时分凌区分滞凌水等综合措施,有效减轻了凌灾损失。分析多年来黄河防凌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在坚持不懈地建设防凌工程体系、完善凌情监测体系、防凌指挥调度体系以及防凌抢险体系等方面有了长足进展。但在工程体系建设、凌情监测预报、冰坝处理等方面仍显不足,尤其是还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工干预开河的目标,消除或缓解黄河凌汛灾害。一、黄河凌汛概况1、凌汛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冰凌有时可以聚集成冰塞或冰坝,使水位大幅度抬高,造成漫滩或决堤。中国北方的河流,如黄河、黑龙江、松花江,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都有可能发生凌汛。黄河凌汛洪水在发生频次和规模上远较其他地区为高,往往造成较大灾害。2、黄河凌汛成因黄河流域东西跨越23个经度,南北相隔10个纬度,地形和地貌相差悬殊,径流量变幅大。冬春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气候干燥寒冷。元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年极端最低气温:上游-25~-53℃,中游-20~-40℃,下游-15~-23℃。因此,黄河干流和支流冬季都有程度不同的冰情现象出现。影响冰情的因素主要有热力因素、动力因素及河床边界条件。低纬度上的河段冬季温度高,一般形不成冰情;流量大、水动力强不利于河流形成结冰;河道的束窄、弯曲、浅滩处,容易卡冰结坝,造成凌汛灾害。黄河干流凌汛主要发生在上游宁蒙河段、中游北干流河段、下游河段以及上中游干流水库库尾河段。黄河宁蒙河段和下游河段部分河道流向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封河过程自下而上,开河过程则自上而下发展,当上游的冰水向下游传播时,遇较窄河段或河道转弯的地方卡冰形成冰塞或冰坝,致使卡冰河段上游水位大幅增高,形成严重凌汛。3、凌汛特点黄河有“桃、伏、秋、凌”四汛,凌汛防御难度最大。历史上曾有“伏汛好抢,凌汛难防”、“凌汛决口,河官无罪”之说。黄河凌汛主要特点有:一是突发性强。形成冰坝的位置难以预测,有可能造成多处出险。二是水位上涨快。一旦开河时形成阻水冰坝,河道水位可能骤涨3到4m。三是破坏力大。河中的冰块在动力作用下,有摧枯拉朽之力,能切断碗口粗的杨树和水泥电线杆,冲击大堤时比推土机力量还要大。四是抢险困难。冰封之地取土困难,冰坝破除难,手段少。二、黄河防凌的措施和问题1、防凌措施(1)工程措施。防凌工程体系和防洪工程体系一样,主要由河道堤防、险工、控导工程、水库以及蓄滞洪区组成。利用堤防抵御凌洪,利用河道整治工程规顺河势,利用水库调节河道流量控制凌洪、利用蓄滞洪区削峰滞洪。一是水库工程。目前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水库、中游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水段库对上中下游防凌起调控作用。二是堤防工程。,干流堤防长约1411km,其中宁夏河段干流堤防长435km,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内蒙古河段干流堤防长976km,设计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目前大多数堤防标准不够,高度不足,断面薄弱,土质差。三是分凌工程。在严重险情出现时,可通过三盛公水利枢纽,将冰凌水引入灌溉渠系,通过退水、排水系统进入乌梁素海,分流部分水量。同时利用分滞洪区主动分洪,可有效缓解凌汛压力。2008年3月,内蒙古杭锦旗独贵塔拉河段出险,为切断后续水量,临时启用了三盛公水利枢纽,将冰凌水引入灌溉渠系,通过退水、排水系统进入乌梁素海,缓解了防凌压力。在2008年严峻的凌汛形势下,内蒙古防指应急建设了三个蓄滞洪区。通过启用蓄滞洪区,以及利用河套灌区灌溉渠系消减凌峰、分滞凌洪,增加防凌工程手段。(2)防凌调度。通过长期防凌实践,在凌汛期间控制河道流量,使河道形成合理的冰盖高度,以利封冻河段洪水下泄,是防止凌灾的有效办法。黄河防凌调度主要是通过水库进行的。上游宁蒙河段防凌调度主要由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承担。封河前期控制刘家峡水库泄量,使宁蒙河段封河后水量能从冰盖下安全下泄,防止产生冰塞造成灾害;封河期控制刘家峡水库出库流量均匀变化,减少河道槽蓄水量,稳定封河冰盖,为宁蒙河段顺利开河提供有利条件;开河期控制刘家峡水库下泄量,防止“武开河”,保证凌汛安全。中游北干流河段防凌调度由万家寨水库与天桥电站联合运用,保证库区和北干流河段的防凌安全。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防凌库容较大,配合三门峡水库防凌运用,基本解除
黄河防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