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西方美学导论期末论文.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美,自古就是人们的追求,那么美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从古至今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这个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因为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才有资格去谈论美的定义,否则,对美的任何论断都是枉然。在谈“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个问题前,我想还是要先弄清一个概念,什么是“美”?不过仔细思考一下发现还真的没有绝对的名词解释能来说的清楚,从视觉的角度说,“美”是能让人看了赏心悦目的事物;从听觉上说,“美”是让我们听了之后感到无比舒心和愉快,能牵动心弦的旋律;从味觉上说,“美食”更是没人可以抵抗得了的诱惑;而在每个人的心里更是有着不同的对“美”的向往:“上善若水”是美;“与人为善”是美;“见义勇为”是美;“执着坚定”也是美,等等。老师在课堂上曾经给我们放过国际大专辩论会总决赛的视频,支持美是客观存在的正方——马来亚大学和支持美是主观感受的反方——西安交通大学对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反方西安交通大学获胜。然而在我看来:美既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主观感受到的。美是一个事物或行为的特质,它有着三个特性:一是形象性,二是感染性,三是功利性。形象性指的是,一个事物要发挥它的美,它就必须拥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或形式;第二它也必须拥有感染性,让人们能够引起本身的欢愉或喜爱的感觉;第三,拥有功利性,能够给予人精神及物质上的好处。由于美的存在必须由这三个特性进行衡量,因此也就产生了一个客观的规律。例如,我们说花是美的,我们是把花的颜色,外形具体成客观存在的事物来描述,我们描述的主体仍是客观的事物。除此以外,美的三个特性,也独立于人的主观意念之外。人的主观感受不能改变这三个特性的规律,在欣赏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所产生的关系只能是感受与被感受的过程,是客观存在的美引起的人的美感,而不是人的美感创造客观事物的美。美不以欣赏者的个人主观意念而改变。在中国,作为正统文化的儒家文化,对美的看法,即属于客观说。正统文艺一向是站在贵族和统治者的立场上去阐发文化、美学等的。因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主流文艺、美学天生被赋予历史的使命,命定得做政治的附庸,社会的投影。从来的是“文以载道”、“主题先行”、“伦理纲常”……“《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反复演绎与抒写中,不停给文艺加上各种枷锁,而不能使文学真正面对真实的世界、本真的人性,去对人生作“无价值、无功利”的判断。儒家思想要的是建立一个稳定的秩序。《论语》中有“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等语,均是所谓周礼贵族中关于美的好的标准。由此看来美是客观的。美是情感的想象活动所引起的精神愉悦,它需要感受与存在而会于心灵,客观存在的事物只有融入了主观想象与情感才会显得美,从山川河流,到花鸟鱼虫,从春夏秋冬到风云雨雾,我们看到,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正所谓“天所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美是人的主观感受,因为它反映的是人们追求自由的价值信念,人的肉体受制于客观,因而人的精神就追求无限的驰骋空间。美的客观主体即美的客观方面之所指,是事物中的部分。关于美的客观主体,历来就有着许多不同的指认,如有认为是“东西”的,有认为是“物质”的,有认为是“外物”

西方美学导论期末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水中望月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19-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