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病人的护理定义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护理诊断治疗要点护理措施健康指导定义脑血栓形成(cerebralthrombosisCT)又称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是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系统发生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血栓形成,是动脉管腔狭窄、闭塞,血流受阻,而引起的局部组织去缺血、坏死、软化。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脑血栓形成从发病到病情发展到高峰,多需数十小时至数天。这种病常在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生。一些病人往往睡前没有任何先兆症状,早晨醒来时发现偏瘫或失语,这可能与休息时血压偏低、血流缓慢有关,但也有一些在白天发病的病人,常有头昏、肢体麻木无力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前驱症状。病因和发病机制脑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形成的最常见因素。其危险因素有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嗜酒、高热量饮食等。血液流动成分和血液动力学改变:如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血压过低等。少数是由脑动脉炎引起。见于年轻的发病者TIA并发症:1/,常开始于一侧上肢,然后在数小时或一、二天内其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进行性累及该侧肢体的其他部分。、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较大动脉闭塞后数日内发生的继发性脑水肿可使症状恶化并导致意识障碍,严重脑水肿还可引起致命性的颅内结构移位(脑疝)的危险。:最易受累,出现对侧偏瘫(程度严重)、偏侧麻木(感觉丧失)、同向偏盲,主侧半球(通常为左侧)受累时可表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时则发生失用症。:可引起同侧眼失明,其他症状常常与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闭塞后出现的症状体征难于鉴别。:不常见,一侧可引起对侧偏瘫(下肢重,上肢轻)、握反射及尿失禁。双侧受累时可引起情感淡漠、意识模糊,偶可出现缄默状态及痉挛性截瘫。:可有同侧偏盲、对侧偏身感觉丧失、自发的丘脑性疼痛、或突然发生不自主的偏身抽搐症;优势半球受累时可见失读症。-基底动脉:眼球运动麻痹、瞳孔异常、四肢瘫痪、进食吞咽难、、头晕、肢体麻木无力等前驱症状,常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发病,晨起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瘫痪,一般无意识障碍。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脑出血的区别脑血栓脑栓塞脑出血发病年龄50岁以后的老年人20~40中青年50岁以上的老年人病史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短暂脑缺血发作以及糖尿病史心脏病,特别是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长期高血压和血管病变,血压骤然升高起病形式缓慢发病,安静状态下发病活动中,用力或情绪激动情况下突然发病情绪激动、脑力紧张、用力排便、血压骤升而突然发病症状表现无呕吐等高颅压症状,无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症状逐渐加重可有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偏瘫、失语等症状往往突然发生情绪激动、脑力紧张、用力排便、血压骤升而突然发病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多正常。CT扫描在发病24h~48h后见低密度梗死区,有助于确诊脑血管照影可显示血栓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脑超声波病后24h可见中线啵向对侧移位。进行尿常规、血糖、血脂、血流变、心电图等辅助检查,以便同脑出血、脑栓塞等鉴别护理诊断躯体移动障碍与脑血栓形成引起脑细胞或锥体束缺血、坏死、软化有关感知觉改变与脑血栓形成损害感觉传到通路有关吞咽障碍与脑干形成引起双侧舌咽、迷走神经损伤及意识不清有关焦虑与肢体瘫痪、感觉、语言障碍有关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肺炎、褥疮、心衰、脑水肿或脑疝等治疗要点治疗过程分3个阶段:①发病1~48h阶段:尽快进行“超早期”溶栓。静脉滴注200万u,发病3小时内使用组织型纤溶酶剂,静脉滴入100mg,一旦发现血管再通,立即停药;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10%复方甘油等,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使用尼莫地平等钙拮抗剂,扩张血管,调整血压;②发病3~14日阶段:继续用降颅内压药物;进行早期康复治疗。③发病3~12周阶段:继续用改善脑细胞代谢药物、高压氧治疗、中药活血化瘀,采用针灸、按摩和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护理措施一般护理提供安全、舒适、无刺激的环境,提供低盐、低糖、低脂、低胆固醇、丰富维生素、足量纤维素的无刺激饮食。如发病24小时后人不能进食时,应给与鼻饲,保证入量及营养。指导病人用健肢辅助患肢完成生活自理活动。
脑血栓形成病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