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可许则许.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3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持诵准提咒的相应境界经中记载:若一心静思持诵准提咒。持满九十万遍,在无量劫中所造的十恶五逆、四重五无间罪等罪业。全部都可以消灭。出生的处所。可以时常值遇菩萨。拥有丰饶的财宝。持诵再满二十六万遍,乃至四十六万遍。于世间、出世间法。无不称心遂意。便能于梦中。遇见佛菩萨,及以华果,由口中吐出黑物,饮吃白物,即知成就。或在梦中,见到自身,腾空自在。或渡过大海。或浮于江河。或上楼台高树。或登上白山,或乘著狮子、白马、白象,或梦见美好华果。或是梦见穿著黄衣、白衣,或梦见吞日月等。即是无始罪灭之相。或梦见佛像。或听闻梵音。或觉得自身巍巍高大。脱落的牙齿或再重生。或白发返回黑发,或是贪爱、嗔忿、愚痴的心,自然消灭。或是总持不忘,于一字能够敷演多种意义:或智慧顿然出生。自然通晓一切经律论;或于一切三昧法门,自然现前;或是福德顿然高长,四众归仰。若逢遇如上的相应境界,这是福慧增长。趋近成就相,莫生起疑惑的心,也勿生起执著的心念。更须策发身、语、意三业。但是不得宣说持诵准提咒中所产生的境界。炫卖与人,不为名利敬仰赞叹。而宣说之。否则,虽有如是的功德力,未免要堕落魔外境界。 《修行与感应》(嘎玛)仁波切开示一般而言,修密的人比较执著于感应,常听很多人说,我看到佛了,看到菩萨了;或是,做了种种不同的梦,以为自己修得很好,感应很多很灵验,快要成就了。其实,感应不是一件好事,中国有一句话说:一瓶水不响,半瓶水响叮当。西藏的大成就者,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修行得很好,理解得怎么样了,我的上师是一位伟大的修行者,他曾说:其实,我没有什么能力,我只是依照传承的规矩去做而已。成就者们已经修持得很好,他们还是那么谦虚,他们从来不说感应到什么,做了什么梦,自己到了很好的境界等等,如果你感应到有佛告诉你,你快要成佛了,成佛的名字是什么,你的未来是如何如何,这时候你要特别小心了,这是魔套住了你,如果你因此感到欢喜,便开始走火入魔了!所以不要太执著感应,不要认为修法修了那么久,没有感应,说不定没有感应就是快成佛了呢!比方说,大海很深,丢下一个石头,仍然很平静,不会有很大的声音,如果水很浅,丢下石头,会发出比较大的回声,所以,修行不要太执著有没有感应。在西藏,如果出现感应,却是一种修行的警讯,如果在此中间执著,就会有奇奇怪怪,乱七八糟的事情发生,因为都是在三毒中修嘛!竹谦仁波切的前世,有一次在寺庙中修行,有一个魔变成阿弥陀佛到他的头上,他是很高深的成就者,他知这个阿弥陀佛是个魔,虽然作恶多端,还有心思化成佛,他觉得很可怜,当时就掉了眼泪,一掉眼泪,头上阿陀弥佛马上到变成一只鸽子,掉在他的手上,像这样的事很多,所以对感应不要执著!在白教有一位疯僧叫作竹巴衮那,他平常疯疯癫癫,有点像中国的济公,他说过,对待感应,不要有喜恶取舍,不要好坏分别,一定要平常心平等看待。修行有没有进步,自己是可以察觉的,如果,不断追求感应或神通,贪嗔痴越来越多,脾气越来越糟,心地越来越不好,根本地失去了菩提心,你就是往下走入三恶趣了!不管你是在顶礼佛菩萨,观想佛菩萨,或是持咒的时候,必须念念要保有菩提心,你就会修得越来越善良,慈悲心会越来越大,佛菩萨的加持不用刻意追求都会自然到你身上,此时你才是真正在修行!修行能不能进步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具备菩提心,可见菩提心在修行上的重要。可许则许\陈海量前言序缘起三义略释事实引证业报释疑感应释疑附:代跋前言我在香港自修时,仍是免不了常有信众问佛,问法,问感应等事;他们问:“我信佛已多年了,常供养三宝,亦常参加各处法会,而且常劝人行善;怎么我老是身体不好?家境也未好转,儿女求学,求事都是不发达?这真是难免令我退道心!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得到感应呢?有了感应才好交代家人啊!否则他们问我信佛,佛为何不保佑?我没有具体的事实感应可回答呀!”唉!这许多疑问,实令我答不胜答,即使解说明白亦难令其接受。因为一般人信佛,都只求随心所欲,即刻就要满意;待到明日,那就不灵啦!因此,乃忆起在大陆时曾读过:陈海量大居士所写的《可许则许》小册子,足以解答上述所问。于是虽处在兵荒马乱之年,我仍不惜尽一己之棉力,耗费很多时间,精神,从万难中请购了不下千余册,与疑难人结缘,化愚为智,令正信学佛。今者在台湾已很难见到这本大众化,契时契机的《可许则许》;故早已屡思将此小册子特别改版重印大字,大量赠送,以解众疑。若有疑未解,实是信佛、学佛之一大障碍啊!恰好五十年前了,我尚未读《可许则许》,就已先读过陈海量大居士的《知己知彼》一书,而后不久又读到其《建设佛化家庭》一书;欣喜之余,对此位大居士普济法施,利益众生,启发正见之悲智,赞佩不已。此时转瞬之间,忽尔又过五十载;欣逢旧书再阅,对该老居士更是敬佩有加,他的智慧真是如“海”,慈悲心“量”实同大地呢?是的,在此恶浊时代弘扬佛法,还是以佛化家庭著手

可许则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镜花流水
  • 文件大小51 KB
  • 时间2019-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