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地质灾害防治(治理)工程施工监测技术.pptx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5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汇报提纲汇报内容提要一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测阶段及其目的三监测工作设计所需相关资料四地质灾害监测内容五主要监测方法六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设计原则七监测仪器选型的基本原则八监测周期及监测精度一、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P178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是集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监测仪器、时空技术和预测预报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诱发因素3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评价、,有效提高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监测技术、仪器设施多种多样,应用重复性高,受使用程度、精度、设施集成化程度、自动化程度和造价等因素的制约,常造成设备资源浪费,效果不明显。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多侧重于某一工程或某一应用角度,基于地质灾害成灾机理和诱发因素研究方面开展各种监测技术方法优化集成的研究程度较低。监测仪器设施的研究开发、数据分析理论同相关地质灾害目标参数定性、定量关系的研究程度不足,造成监测数据的解释、分析出现较大的误差。一、、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外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及相关理论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设备精度、性能水平提高,综合分析力度愈加重要监测方法多样化、三维立体化监测技术的高精度、自动化、、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测阶段及其目的P179监测地质灾害变形历史,分析变形特征、影响范围,判断稳定状态确定地质灾害体的空间几何特征和规模测定灾害滑动速度、变形规模,预测失稳破坏时间、范围,捕捉变形信息研究地质灾害变形破坏的主控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测阶段及其目的监测地质灾害体内部的变形差异及其活动特征,为确定相应防治方案提供依据2确定正在滑动的潜在滑面的数据和位置及内部变形特征和其他特征信息31有效确定滑坡主滑、抗滑、牵引地段的划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测阶段及其目的治理施工阶段监测目的监测施工爆破、震动对滑坡、危岩体等地质灾害体稳定性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施工开挖加剧,弱化滑坡、崩塌等稳定性及诱发新地质灾害可能性,评估施工组织的有效性验证勘查结果,反馈设计,必要时补充修改设计,指导采取或调整施工工序与工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测阶段及其目的监测支护结构与灾害体的相互作用;监测和评价治理的效果,检验施工质量;监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长期稳定性。研究地质灾害与防治结构的相互作用机制,有效监测防治结构的工作状态,为防治新技术的应用、治理设计概念的更新等提供研究依据;检验防治工程设计理论模型及岩土体性质指标值的准确性,验证改进监测预报理论及模型,改善、提高监测预测预报技术方法。

地质灾害防治(治理)工程施工监测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1.67 MB
  • 时间2019-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