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文化史》考查论文院系:文法学院专业:历史师范教育指导老师:卢昌德姓名:陈继明学号:成绩:浅论忽必烈汉化政策的历史意义摘要:1259年元宪宗蒙哥于征伐宋朝战争中去世后,领有汉地的四弟忽必烈与受漠北蒙古贵族拥护的七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而发生战争,最后于1264年由忽必烈获胜。忽必烈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作为首个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对比中原的文化,二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当时的中原的经济、文化已是发达的封建经济、文化,这种文化的差异,迫使忽必烈实行汉化政策。而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统一中国前是实行积极的汉化政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但李檀乱事后,实行消极的民族政策,以民族歧视、保守落后为特点,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关键词:元朝汉化政策李檀乱事意义一、汉化政策实行的历史背景12-13世纪,蒙古族在成吉思汉时统一蒙古,到忽必烈时不仅统一中国,而且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然而中原的经济、文化已是发达的封建经济、文化,而蒙古族则处于由早期奴隶制向成熟的封建制飞跃的阶段。显然,相对中原,蒙古是落后的,但是尽管这位游牧民的后代,忽必烈征服了中国,忽必烈认识到要具备封建社会所必须的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就要向中原学习,这就是忽必烈实行汉化政策的根本原因。【1】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文化差异,迫使忽必烈实行汉化政策。但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统一中国前是实行积极的汉化政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繁荣、社会的进步;李檀乱事后,实行消极的民族政策,以民族歧视、保守落后为特点,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忽必烈所实行的汉化政策,它该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回归元朝历史的轨迹,探寻忽必烈时期的汉化政策的历史意义,为现代的少数民族管理新的发展方向寻找启示。二、忽必烈汉化政策的内容忽必烈实行的蒙汉政策是二元的,在其实行的过程中经历了两个显著不同的阶段。在统一政权之前实行的是积极进取的蒙汉政策,统一后则主要是趋于保守和消极的蒙汉政策。显然,前期的汉化政策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进步,后者则对社会的进步起阻碍作用。(一)统一全国前的汉化政策统一中国前,忽必烈推行积极的蒙汉政策,促进社会的进步,加快全国的统一,繁荣了经济,缩短了蒙古由早期奴隶向封建制过度的进程。元世祖忽必烈上台前后,刘秉忠徐世隆曾向他建议说:“典章、礼乐、法制三纲五常之教,”乃“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陛下帝中国,当行中国事”。【2】他结合历史和现实分析了实行汉法的必要性和不行汉法的严重危害,并指出了实行汉法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办法其基本论点是说,随着统治对象的改变,统治方法、政治制度也必须改革。然而在改革的路上蒙古贵族中一些既得利益者是反对放弃原有的政治制度的,由此就出现了是坚持“国俗”,还是实行“汉法”的斗争。忽必烈基本上采纳了刘秉忠、许衡等人的建议,逐步实行了“汉法”,基本上沿袭了金宋的旧制,但同时也对蒙古“旧俗”进行改造,保存了蒙古原有的某些制度。那么这时期忽必烈主要的汉化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河南。“民无依恃,差役急迫,流离者多,军无纪律,暴掠平民,莫敢谁何”。这时忽必烈派出杨惟中、史天泽到任治理,惩治豪强酷吏,取得明显的效果,号称“大治”。陕西屡遭兵祸,京兆“八
论忽必烈政策的历史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