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技术能手———孔祥瑞(张霞)按照学院党总支的要求,我于2011年11月8日晚观看了天津电视台公共频道《党的生活》节目,该节目介绍了三位优秀共产党员孔祥瑞、郝红鹰、包津燕的感人事迹,其中孔祥瑞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孔祥瑞,中共党员,高级工人技师,现任天津港(集团)煤码头公司孔祥瑞操作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他先后主持开展技术革新项目150多个,获多项国家专利,为企业创效近9600万元,成为人人敬佩的“知识型产业工人”。孔祥瑞1972年初中毕业后到天津港当上了一名门吊司机。他把工作岗位作为课堂,把生产实践作为教材,把设备故障作为课题,把身边拥有一技之长的工友作为老师,勤奋学习、不断钻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成为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被人誉为与时俱进的“蓝领专家”。2001年,孔祥瑞和工友们经过无数次研究、实验,把门机抓斗进舱打开放料与轻钩提升这两个动作合二为一,并将主令控制器手柄移动轨迹由“十”字形丰富成“星”字形,把抓斗打开和提升的两个动作用一个指令完成。这项技术创新在全队推广后,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平均每天多作业480吨,当年就为公司创造效益1600万元。2004年,该项发明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而且被生产厂家采用,改进后的设备作为名牌产品被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和世界港口。他是一名普通工人,只有初中文凭,在港口码头上一干就是34年。孔祥瑞把工作岗位当成课堂,把生产实践作为教材,把设备故障作为课题,把身边拥有一技之长的工友当作老师,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他找来设备说明书,一页一页地学,一项一项地啃,不明白的查资料,不懂的找人问,直到把厚厚的说明书弄通弄熟。孔祥瑞的家住在天津市区,到港口有50多公里的路程。那些年,他每天上下班都要坐汽车、倒火车、再换汽车,来回要走5个多小时。孔祥瑞总是带着书,如饥似渴地学工作日志的习惯,小本子每天随身携带,设备出现哪些故障、什么原因、修理过程、注意事项等都一一记录在案。日积月累,一本本工作日志成为他搞技术创新的资料库。岗位上的刻苦钻研,使孔祥瑞逐渐成长为一名专家。一次,码头上一台门式起重机的旋转大轴承出现异响。这有可能是缺少润滑,但也可能是重大事故的前兆。如果不拆卸进行彻底检修,门机就有可能瘫痪;如果拆卸下来后发现没有问题,企业会蒙受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拆还是不拆?在场的企业领导和工友们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孔祥瑞。孔祥瑞冷静地又听了听响声,果断地说:是轴承坏了,必须拆!根据他的提议,公司请来900吨的海上浮吊进行作业。伴随着海吊的隆隆声,门机上半截被缓缓吊起,回转大轴承拆了下来。结果却出人意料,回转大轴承正面完好,没有异常。难道老孔判断错了?孔祥瑞陷入沉思。他认定是轴承损坏,也许问题隐藏得更深。他冷静地指挥吊车将大轴承翻了过来,答案终于明白了,只见正面完好的回转大轴承背面,滚珠已经散落出槽,如果继续使用,后果不堪设想。门机的故障及时排除了,老孔“听音断病”的绝活也出了名。“新设备上千万元一台,技术含量相当高。当工人不是光会卖力气就行,只有动脑筋、多琢磨,关键时刻才能冲得上、拿得下”。一次,一台自重达320吨的门式起重机的转柱回转大轴承下支撑面损坏,这好比石磨的下盘出了毛病,必须搬起磨盘才能修。而
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技术能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