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开放资金自查报告红寺堡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关于组织开展创建共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基本情况摸底调查工作自查报告红寺堡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深化改革,加强城乡统筹,突出软件建设,初步建成固定设施、流动设施与数字文化阵地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初步形成。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方面 、博物馆、文化馆(站)、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图书馆、文化馆都具备流动文化服务能力,广大群众能够就近方便的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达册;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达册次。 。虽然有独立的机构,但没有场地。专业人员比例达100%,职工人均脱产培训达15天,每周免费开放时间长56小时。XX年计划组织流动演出100场次,开展各类培训班10次。 。80%的乡镇建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达到《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并配有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每周向群众开放42小时。 (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基层服务点)建设。依托文体旅游局、图书馆、文化馆,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乡镇公共阅览室建有4间、村社区公共阅览室建有8间。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 、文化馆、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达42小时。 、博物馆、文化馆每周开放时间达56小时。 。 。乡乡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100%的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基层服务点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及享受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服务。三、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方面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文化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编制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文化馆建设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等标准,无偿划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场)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公共文化设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便捷。 ,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有效整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综合、系统、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现便民惠民,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发挥综合效益。 ,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红寺堡区现有民营文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9个。农民自办文化初具规模,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四、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方面 ,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 。建立完善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机制。 (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1名以上,行政村和社区有至少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文化馆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达到100%。 ,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平均达8天。 、声讯、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务微信平台,实现了红寺堡区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五、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方面 。建立起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广场文化、送戏下乡和其他大型文化活动的工作考核机制。 ,及时接受基层反馈信息,将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六、其他方面 ,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XX年结合吴忠市相关文件,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进慈善工业园区项目,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移民人才培养计划,在XX年开始建设移民人才培养基地,于XX年初建成。并通过移民人才培养基地的免费开放、辅导培训、搭建文化平台等工作,正在逐步将红寺堡区的移民文化打造成红寺堡区的一张文化名片,从而带动红寺堡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断发展。七、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群众对示范区创建内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认识不够,文化设施设备使用率不够高,全民享受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外宣传力度还不够,移民文化品牌尚未树立起来。
免费开放资金自查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