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江苏省2012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2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一节鉴赏形象
考点一鉴赏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1. 鉴赏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夏,杜甫 49 岁,地点为成都草堂。
设题: “狂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作者是怎样刻画“狂夫”形象的?
解析:第一步,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这首诗刻画了一位贫困潦倒却放达乐观的“狂夫”形象。(关键词“贫困潦倒”“放达乐观”)
第二步,结合诗作对形象特征进行分析,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风含翠筿”“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诗的后四句则描写了“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统一起来。没有前半部分对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的条件。
第三步,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突出了狂夫乐观旷达、贫困不移的高贵品质。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位贫困潦倒却放达乐观的“狂夫”形象。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优美宜人的草堂环境,烘托了狂夫的疏放旷达,为下文写“狂”作铺垫;五六句诗人强调世态炎凉和“恒饥”的贫困处境,反衬狂夫的乐观旷达;而七八句直接表达心志,突出狂夫贫困志不移的高贵品质。
人物形象答题思路一
解题方法:
(1)概括相关的诗句,看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刻画了什么形象;
(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如语言、肖像、动作等;
(3)概括出人物的特点;
(4)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及蕴含的情感。
人物形象类设问方式:
塑造了怎么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鉴赏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设题:分析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解析: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正面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可以铺垫、烘托、映衬,也可以借助想像和联想。
这首诗塑造了陆鸿渐的形象,作者从两方面来刻画人物,首联、颔联描写人物居住之地的景物,尾联写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颇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点明作者造访的时间是清秋,同时也暗示了陆鸿渐的身份。“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的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鸿渐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的神态,从侧面烘托出其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隐士的风度。一方面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描写,间接表现其高洁不俗;另一方面通过西邻对其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出其潇洒疏放。由此可见,本诗运用了侧面描写或以虚写实的手法来表现陆鸿渐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人物形象答题思路二
1. 定位诗歌描写的人物形象的基本身份,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么)。
2. 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性格、品格)特征,分点说明、概括(为什么),切忌以译代析。
3. 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2里合答。
考点二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是指诗人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时所借助的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分析事物形象时,首先要抓住诗人在诗歌中所写的事物的特点,然后分析事物特点与人的品格志向的相同之处,最后总结这一事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例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江苏省2012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精品文档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