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guowenxue德国文学古日耳曼文学和僧侣文学德国文学的历史可追溯到古日耳曼时期。根据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所著《日耳曼志》(98)和13世纪冰岛的歌集“埃达”和冰岛、挪威的“萨迦”的记载,古日耳曼人曾创造了自己的文学,主要是赞美神和英雄的叙事歌曲以及战歌,它们反映了日耳曼民族在民族大迁移时期动荡的生活和战争。但这些文学系口头相传,大部已经消失。只有《梅尔塞堡咒语》和《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被后人用古高地德语记载下来,流传至今,成为德国文学中最早的文献。德语正式有文字是在8世纪中叶。那时基督教传入日耳曼人居住的地区,教会僧侣垄断了全部文化。他们为了传教,开始用口头德语翻译宗教文献,这就产生了德语最早的文字。僧侣们也用这种文字写作文学作品,如770至790年间写成的《魏索布隆创世歌》和9世纪初写成的《世界的末日》。830年左右还有用萨克森语写的《救世主》。这些作品在形式上采用了古日耳曼人惯用的头韵,内容主要是宣传基督教思想,但保留了明显的“异教”精神。因此,这个时期是“异教文学”向宗教僧侣文学的过渡时期。到了9世纪下半叶,奥特弗里德用脚韵写成了《基督》(870),从此脚韵诗取代了头韵诗。尤为重要的是,在这部作品中再也看不到任何“异教”精神。到了10世纪初,奥托一世即位,基督教完全成了封建统治的工具。这时僧侣们不再用德语写作,全部改用拉丁文,古日耳曼人的“异教文学”传统从此完全中断。骑士文学德国文学经过100多年的间断之后,到11世纪中叶又开始了新的发展。随着法国克吕尼宗教改革运动的传入,产生了以否定生活、诅咒人世、崇尚苦行和追求死后升天为内容的宗教文学。另一方面,由于封建阶级内部结构的变化,骑士阶级逐渐兴起。到了12世纪,骑士阶级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代表世俗封建主的利益与宗教对抗。他们反对宗教的苦行主义,要求享受现世生活的欢乐。根据这种观点,骑士们创立了与宗教文学相对抗的骑士文学。除此之外,还有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这主要是处于社会下层的艺人所传诵的古代英雄故事。宫廷史诗是骑士文学的主要形式,它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演变成近代的长篇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在德国文学中首先发端于亨利希·封·费尔德克。而真正发生影响的是哈特曼·封·奥埃的《埃雷克》和《伊万因》。他的《可怜的亨利希》和沃尔夫拉姆·封·埃申巴赫的《帕尔齐法尔》与戈特夫里德·封·斯特拉斯堡的《特里斯丹和绮瑟》,标志着这种文学的全盛期。这些作品大多取材于外国古代传说,例如不列颠的亚瑟王和圣杯的传说,故事情节也大体雷同。一个理想的骑士,往往是经过冒险和取得爱情之后获得荣誉。《尼贝龙根之歌》插图《蒙昧者书简》扉页在宫廷史诗盛行的同时,还产生了一种被称为“民间史诗”的大型叙事体作品。它取材于古日耳曼人的传说,最著名的是《尼贝龙根之歌》(约1198~1204)和《谷德伦》(1210~1220)。《尼贝龙根之歌》现在保存下来的手抄本有32种,其中完整的有10种,可见它在当时深受欢迎。同宫廷史诗一样,这类作品也歌颂骑士的美德、荣誉、忠诚、节制和爱情。骑士爱情诗是骑士文学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它专门表现骑士对“女郡主”的“爱情”,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爱情,而是通过对“女郡主”的“高贵”品质的歌颂以博得她的欢心,并没有什么真实的感情。瓦尔特·封·德尔·福格威德最初也写这种诗,后来他抛弃了那些千篇一律的陈词烂调,歌颂生活的欢
德国文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