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变化——《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解读及教学建议2001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实施,取代了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我国开始进行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次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成就:一是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新历史课程的实验过程中,广大历史教师主动地更新教学观念,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之中,各地都涌现出一批堪称课改先锋的优秀历史教师。很多老师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去感知历史;二是历史教学方式已经转变。在许多学校的课堂中,老师们从以往的注重教师传授历史知识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尤其是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与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如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使教学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成果。三是老师们的课程资源意识大大增强了。大量的社区资源、乡土资源、人力资源、网络资源都被开发出来,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教科书、只教教科书的观念和做法,而是将课程资源和教学材料的视野大为扩展,积极开发校内校外的多种历史课程资源,搜集、整理和运用各种类型的教学材料,从而使历史课程资源在渠道上、种类上、形式上多种多样,教学材料丰富多彩。四是教育评价具有灵活性、有效性和多样性。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制作、历史活动、历史考试等方式方法,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笔纸考试的单一方法。有的还积极进行了发展性评价的探索,问题:第一,《标准(实验稿)》中以“学习主题”编排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使历史的时序性、系统性受到了一定影响。第二,《标准(实验稿)》的内容标准太多,课上完不成教学任务,有些内容明显不符合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而时代发展所出现的新内容比较缺少,如“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恐怖主义”“加强史学研究新成果”,等等。第三,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需进一步提高。,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们正确地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坚持时序性,要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对他们的要求应以感知为主,应根据历史发展的时序,在了解历史上重要的人和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理性要求。,从大的方面遵循了时间顺序,符合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应该坚持。但是每一个板块中的具体内容采用“学习主题”的设计,存在问题:(1)限制了史事的选择,疏漏了重大历史事件。(2)主旨太大,包含内容过多,有时出现生硬捏合现象,难以建立基于时序与地域之上的历史因果关系。(3)编排框架和体例容易割裂历史,使学生难以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事件与人物。(4)“学习主题”理性偏强,与初中孩子的认知能力相距较远,他们在接受和理解上有一定困难,也会影响历史课程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于是,从2007年4月起,教育部向各省市、实验区下发文件,征求意见,决定进行修订,2011年,修订并颁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接下来,我将通过各方面将2001年课标与20
新课标,新变化 文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