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新闻编辑评论整理课件.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新闻编辑评论整理课件(供参考)0这个夏天,传媒人考研纪念T恤再添你一份自信:eturetogether!管理提醒:本帖被yueyangfu执行加亮操作(2008-12-01)姜英主讲新闻编辑和评论,课件供大家参考  第一讲  从“文人论政”看“编评一家” 一、“文人论政”的传统      1941年5月15日,《大公报》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奖章的世界性荣誉,张季鸾先生在《本社同人的声明》中说:   “中国报原则是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这一点可以说中国落后,但也可以说是特长。民国以来中国报也有商业化的趋向,但程度还很浅。以本报为例,假若本报尚有渺小的价值,就在于虽按着商业经营,而仍能保持文人论政的本来面目。” 从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首开“文人论政”之风算起,到1948年12月储安平的《观察》被国民党查封,这一传统至少绵延了七十五年。 1936年4月1日,《大公报》上海版创刊,他执笔的《今后之大公报》社评义正词严地重申:    “本报将继续贯彻十年前在津续刊时声明之主旨,使其事业永为中国公民之独立言论机关,忠于民国,尽其职分。……而不隶籍政党,除服从法律外,精神上不受任何拘束,本报经济独立,专赖合法营业之收入,不接受政府官厅或任何私人之津贴补助。同人等亦不兼任政治上有给之职,本报言论记载不作交易,亦不挟成见,在法令所许范围,力求公正。苟有错误,愿随时纠正之。以上为本报自立之本。”  二、文人论政的中西渊源 1、其源头来看,这一传统却无疑来自西方。   Ø《循环日报》不仅在精神走势上受到英国报刊的影响,而且在编排方式上也偏爱英国报刊的审美趣味。最引人注目的是王韬每天发表的“论说”,也是“自觉仿照英国报纸的体例”。   Ø在新记《大公报》创办13年后,张季鸾对此有比较详细的阐述:      “中国报人本来以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为理想,是自由职业者的一门。其信仰是言论自由,而职业独立。对政治,贵敢言,对新闻,贵争快,从消极的说,是反统制,反干涉。近多年来,报纸逐渐商业化,循着资本主义的原则而进展。其结果,只有大规模经营的报纸,能以发达,已不是清末报业初期文人办报的简陋情形。此种商业性质,其本身限制了言论自由,但因经济雄厚之故,对于报人职业的独立,却增加了保障。所以从大体上说,中国报业是走着英美路线。”   Ø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办的中文报刊对以后“文人论政”传统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英、美传教士李提摩太、林乐知创办、主编的《万国公报》,“一而再,再而三把他富民强国主张,明明白白说了又说,引起当时有志之士的普遍注意。”,创下了传教士在华报刊最高发行记录。 “在二十年代,中国报业已经发展出一套相当成熟的新闻理念,与西方报业追求新闻客观、言论独立的意识相通,其中以天津《大公报》所揭橥的‘不党、不私、不盲、不卖’等四大原则为翘楚,实则效法《纽约时报》‘无私,无惧’(withoutfavor,withoutfear)的纲领。这正是今天所谓‘媒介专业主义’(mediaprofessionalism)的基本精神。”        -----李金铨,《香港媒介专业主义与政治过渡》,《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2期,第38页 2、它同时也深深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古老文化中,中国的士(或曰儒生、读书人)一直有清议的传统,

新闻编辑评论整理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坐水行舟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19-02-1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