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浚县大伾山民间故事集锦.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常听大人们讲,东山(大伾山)上有个“睡爷爷”,那时还不知“睡爷爷”是何许人物,只知这“睡爷爷”就是大伾山西崖上一尊被无数双虔诚的手抚摸得光亮的石雕睡像。当地人说,身上哪不舒服了,用手摸摸“睡爷爷”相应的部位就会好。特别是正月古庙会的时候,总会有黑压压的人拥挤着,登上山腰,钻进那个只容一人通过的门洞。有很多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们,他们不辞劳苦地登上陡峭狭窄的石阶,争相抚摸“睡爷爷”。他们之中有些人还念念有词:“摸摸头,头不疼;摸摸肚子,肚子不疼……”那时的我,只是奇怪,一尊石像何以受到人们如此的崇敬? 当地人将“睡爷爷”视作神灵来崇拜的同时却又与他如此亲近,就好像他就是百姓们最贴心的身边人。后来知道,这“睡爷爷”原来就是道教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张三丰自称张天师后裔,本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号玄玄子。因其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他是元末明初的著名道士,据道教界推测,张三丰的活动时期约由元延佑(1314年~1320年)年间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传说张三丰有神通。不仅能阳神出游,还能教人返老还童。明英宗赐号他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他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这大伾山西崖上的张仙洞,位于瀛洲道院(霞隐山庄)内,魁星阁下层。洞北边还有“浚州八大景”之一的“伾山晓月”。清康熙四年(1665年),县令刘德新依崖筑了这栋坐东向西朱砂红墙的阁楼,古朴且别致。这座依崖而建,嵌于石壁间的阁楼,与周围的景致融会得是如此自然,仿佛这阁楼就是山的一部分,仿佛这山少了这阁楼就少了些许的灵秀。“浮丘路接丹丘路,卫水源通弱水源”,站在此处,凭栏远眺,观卫河水波,怎能不使人心旷神怡,如梦游仙境呢? 传说张三丰寓居大伾山时,曾于瀛洲道院内筑台练功,传授拳术,后人称此台为“三丰啸台”。三丰啸台崖壁上多有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题记。有明代进士的题刻“东皋舒啸”;有清代光绪年间的题词“划然长啸”;有古人做诗怀念张三丰:“辟成仙洞伾山峦,学得长生耐岁寒。”魁星阁券门处的“龙门吐岫”四字,是清代康熙年间一位名为风道的云游道人题写。他曾居大伾山“三丰啸台”,自称啸台主人玄玄子,不知为何竟与张三丰有着同样的名号。是他倡导了儒释道三教同一的思想,是他将曾一度分歧攻伐的三教联系得更为紧密起来。浮丘山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集中体现——明代碧霞宫,道士与和尚轮流掌管香火钱,大伾山上佛、道、儒三教和谐共处融洽,这些又怎能说没有张三丰三教合一思想的深入人心呢?: 这桥是两层,下面有两个桥拱,上面有三个桥拱,为两层拱桥。关于这个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在大伾山修炼,有一次受王母娘娘邀请,参加蟠桃宴,喝得酩酊大醉,借着酒兴偷了玉女的梳妆镜,揣在怀里,就赶回大伾山了。这件事被张果老发现了,觉得吕洞宾做事太荒唐,就骑着毛驴来追赶。一路上张果老奋鞭扬蹄,打得他那条仙驴一肚子怨气,当走到这座桥上时,毛驴一怒之下,将原来的桥面踩蹋,张果老也摔了个鼻青脸肿。桥蹋了之后,香客朝山拜佛甚觉不便,特别是山洪过后根本就无法行人,大家都埋怨吕洞宾,吕洞宾自知理亏就去蟠桃园找王母娘娘商量,用法术将一座小彩虹桥移到原来蹋坏的桥上,用法术将一座小彩虹桥移到原来蹋坏的桥上,形成了“桥上桥”的奇观。。桥下这一池泉水,就是“玉镜池”。传说

浚县大伾山民间故事集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水中望月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19-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