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资料(1)笔者近日从福建省纪检部门了解到,近几年,该省因经济问题“落马”的县乡两级党政领导干部中,30至40岁之间的成了“主力军”。40岁成了这些基层干部的一个“坎”。一些群众形象地称此为“39岁现象”。(2)“39岁现象”最典型的是原╳╳县县委书记丁某“买官卖官案”。“丁案”涉及该县大小官员246人。这些干部70%不到40岁,其中,丁某1996年到任时38岁。目前已受到“处理”的14个副处级以上党政领导中,35~40岁的9人;受到“处理”的9个乡镇委书记、乡镇长中,8人年龄在35~40岁之间。(3)30多岁正是干事业的黄金时期,为何许多领导干部在这一年龄段栽跟头?福建省委组织和纪检部门的一些同志认为,“39岁现象”和一些年轻干部忽视党性修养有关;另外,一些地方在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方面,过分强调年龄限制,甚至搞“一刀切”,刻意追求“年轻化”也是造成“39岁现象”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4)福建省一些地方在选择配备县乡两级党政班子有这样一个“原则”:35岁以上的不再提拔进入乡镇党政班子,40岁以上的基本不提拔进入县级党政班子。一些基层干部抱怨:35岁到不了科级、40岁到不了县处级,就没有什么“奔头”了。近几年,机构改革的呼声日紧,福建省大部分县乡两级党政机关都基本不再进人,年龄集中在30~40岁,“升官”竞争十分激烈。(5)基层干部“年轻化”搞一刀切,影响了大多数干部的积极性,笔者在南平市的一些乡镇采访时,就听到几位年轻干部发牢骚:“这辈子算完了。”笔者问为什么,回答是“都30岁了,连个股级干部都不是。”(6)南平市纪委一位副书记认为,透视“39岁现象”,不仅仅要看到一些年轻干部为升官不惜违法违纪,更要看到一些深层次的危害。一个地方官若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真正反经济搞上去,没有几年时间是很难完成的,而将干部提拔的年龄“压缩”在特定的几年之内,在某种程序上阻断了一些干部“从容”干实事的机会,“逼”着他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出“成绩”。于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不顾客观实际大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出现了许多“空壳乡”、“空壳县”;一些领导干部“平时不下去,下去就罚钱”,被老百姓称为要钱、要粮、要命的“三要”干部,致使干群关系十分紧张;一些地方的干部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买官”或变相买官成风。一些基层干部群众认为,县乡工作,尤其是乡镇干部长年工作在第一线,确实需要一些年轻的领导,但农村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有其特点,一些40多岁的干部,有着丰富的基层经验,阅历广,“说话有分量,老百姓能听得进去”,将他们排除在干部提拔的人选之外,同样是一种人才的浪费。(7)笔者在调查时,几乎每到一处都听到这样的呼吁:干部“年轻化”只是选拔干部的一个标准,更重要的还是将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择到领导岗位上来,要“惟才是举”,而不是“一刀切。”三、《申论》,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刑法》第201条的规定,偷税数额在纳税额的30%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10万以上的,就要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收入者走向“富豪级“的时候,他们生活的奢靡程度远远超乎工薪阶层的想象。在北京,最贵的毫宅“均
申论例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