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的西北部,是山东省的北大门。历史上,德州就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码头。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京沪铁路、石德铁路和在建的德龙烟铁路在这里交汇,是华东、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德州特产德州扒鸡、德州菊花、德州黄河涯西瓜、德州美陶、德州大驴、乐陵小枣、夏津白玉鸟、夏津手工艺花、夏津印花蓝布、古贝春酒、禹王亭特酿、宁津景泰蓝、宁津蟋蟀、宁津三大名吃“长官包子、大柳面、保店驴肉”。德州当地民俗德州市的宁津、乐陵、庆云、陵县不仅是民间杂技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方,而且也是杂技艺术人才辈出的地方,素有“杂技之乡”之称。农历九月十五日,是宁津县黄家镇赶庙会的日子,周围县的杂技班子都到这里集会,不仅搞杂技演出,而且买卖演出所用的道具,艺人们也借机相互切磋技艺。这是杂技行业的盛会。德州地区拥有三个专业团体,即德州地区杂技马戏团、宁津县马戏杂技团、庆云县马戏杂技团,计230余人。德州杂技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杂技艺术的粗犷、豪放、健美等传统艺术风格,既独具特色,又有所发展创新。德州高跷:高跷传入德州始于明朝。明洪武年间,小锅市、小营(今市府街)、二郎庙角(今育新街)、柴市街先后建立高跷会,形成了德州高跷陈容与演出程式。高跷节奏明朗欢快,锣、鼓打击乐器伴奏。德州跑驴:德州跑驴德州郊区马庄村民袁福生凭多年赶车侍弄牲口的经验及本身武功基础,把《王小赶脚》中勒环、着鞭、扬蹄、撒欢、闹性等动作摹拟得惟妙惟肖,创作了生动逼真的德州跑驴这一民间舞蹈形式。演出形式有单驴、对驴和驴队。武城花杠舞:花杠舞起源于武城镇南屯乡,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据当地流传:当时为庆祝“大姑”出巡围饰以红花布,也象征红火吉祥。主体为花杠,特别漂亮,抬花杠的小伙子可以扭、摇、蹦、跳、杠的弹性带动主体,上下舞动,声色并茂,人心鼓舞。德州民间音乐起源于夯歌、小调,流传时间较为久远。器乐主要是民间的吹打乐,各乡镇均有吹鼓艺人,遇有婚丧嫁娶大事,都有吹打乐,很受群众欢迎。打击乐器有堂鼓、小鼓、梆子、云锣、中钹、小钹、镲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又增加了架子鼓、电子琴等现代化乐器,表演也增加了流行剧目。吹打乐曲主要包括传统民间乐曲、曲牌、现代乐曲、流行歌曲等。乐陵的唢呐高手刘风祥,绰号“吹破天”。他的独奏《河北梆子》曾获文化部颁布的优秀节目奖,并由北京农业电影制片厂拍入舞台艺术片《泥土芳香》。近年德城区拯救挖掘出了“篪”、“埙”两种古老的民间乐器,并为之谱写演奏了《打洋牌》、《海琴歌》、《孟姜女》、《梅花三弄》等古曲。现在,人们每天晚上都热衷在小广场上跳交谊舞,俗称“街舞”。老年人则利用早晨和傍晚跳健身舞。夏津小调夏津小调又名琴曲,群众俗称“小调子”,该县师堤村孙老平为创始人之一。曲种多达60余个,代表曲有《顶灯》、《秃子闹房》、《要婆家》等。乐陵乐子秧歌乐陵乐子秧歌始于明代,大致是男女各六至八人不等,男持竹棍钳上铜钱儿,女持竹板,随锣鼓起跑、走场、编串、起唱。德州人除了过春节、元宵节等法定节日外,还有着自己的庆祝节日。比如:填仓日农历正月二十五日,俗称“打囤”。是日凌晨,家家户户用草木灰在屋内院内和门口地面上画成囤形,放上五谷,象征“粮囤”,以祈五谷丰登。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日,俗称龙抬头日。是日改善生活。吃饺子曰吃龙耳,吃馒头曰吃龙蛋,吃面条曰吃龙须,均取吉祥之意
德州民俗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