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综述第一节工程简介及地质条件第二节设计基本依据第三节工程特点分析、降水方案选择第二章施工布置第一节施工项目机构设置第二节施工力量投入及主要工作量第三节施工机具投入第四节施工总工期控制第三章降水方案设计及施工第一节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第二节井位布置及成井工艺第三节施工降水技术分析、论证第四节降水及排水措施第四章施工质量保证及施工安全保证措施第一节施工质量保证措施第二节施工安全保证措施第一章工程概况、综述第一节工程简介及地质条件一、工程简介驷马桥至三友路段河道工程包括左、右岸两部分,河道断面布置形式为:~,两侧河堤设计主要采用直墙式复合河堤断面,人行平台略高于常水位及雍水闸坝挡水后的回水位,河堤每250m设计下河梯步,左右岸交错布置。人行平台临河岸一侧设计斜坡绿化,~,至河岸线。在绿化斜坡内设计下岸梯步,每50m一处。,~,设计过流量为112m3/s。河堤纵坡基本与河道纵坡一致,河岸以实际地形地貌为主。河道工程主要工程量数据列表1-1如下:表1-1名称单位数量条石盖帽m3106浆砌条石m31944混凝土基础m33732人行道m28152下河梯步座5条石拆除m3884浆砌硅块m34647左岸围堰m1142右岸围堰m826我部在实际施工中,经实地测量,确定了左、右岸树木的坐标桩号及里程。该段树木特点为:生长年代均在40年以上,胸径达50cm,大多为法国梧桐树种,枝叶茂盛,但根系不发达,无主根,,。树木距离设计河堤线很近,几乎无法保证正常施工,需采取保护措施。二、地质条件(一),流经驷马桥、李家沱、电子科大、麻石桥、多宝寺、塔子山公园,止于成都市南面河心村与南河交汇处,全长约22km。,其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少冰雪。根据成都气象台观测资料,成都地区的气象指标如下:(1)气温:℃,℃,极端最低气温-℃。(2)降水量:,。(3)蒸发量:。(4)相对湿度:多年平均为82%。(5)日照时间:。(6)风向与风速:主导风向为NNE向,。(7)(NE向),(1961年6月21日)(二)地形、、流经东面、止于南面,穿越商贸大道、老成彭路、成渝铁路、川陕路、二环路北四段、太升路北沿线、府青路、建设路、二环路东二段、牛龙公路、成洛路、成渝高速公路、老成渝路、成仁路等主要道路。沙河沿岸两岸所在位置大部分地段均有建筑物,部分地段为农田和绿化带,少部分地段为已建河堤,地形地物复杂多变。地形起伏总趋势北高南底,(沙河源头处),(沙河下游与府河交汇处),。:沙河起点至水五厂,望江宾馆至沙河终点,为川西平原岷江水系一级阶地。水五厂至望江宾馆,即29-29`剖面~38-38`剖面孔地段(下文简称沙河中段),为川西平原岷江水系Ⅱ级阶地。。该体系于印支运动早期已具雏形,印支晚期则已基本定形,进入喜山期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剧其发展。老第三纪,青藏高原的上升,龙门山和龙泉山也跟随隆起,但地面高差不大。进入新第三纪差异运动不明显。早更新纪,龙门山急剧抬升,龙泉山随着抬升,平原西侧坳陷形成,粗碎屑之卵砾石堆积其间。第四纪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龙门山、龙泉山继续抬升,整个平原则普遍下沉。中更新世晚期,新构造运动变得剧烈而复杂起来。龙门山、龙泉山加速抬升过程中,原有的一些主干断裂继续加强活动,成都坳陷解体,东部边缘构造带和西部边缘构造带上升,局部成为台地,中央凹陷和边缘构造带的部分地段继续沉降,接受晚更新统沉积。最终形成了成都地区现今的构造轮廓和地貌景观。成都地区西部大地构造体系为华夏系龙门山构造带;其东部是新华夏系龙泉山构造带;处于两构造单元之间的成都平原北起安县、南至名山、西抵龙门山脉、东达龙泉山,惯称成都坳陷。成都市区所处地壳为一稳定核块,东侧距龙泉山褶断带约20km,西侧距龙门山褶断带约50km,区内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微弱,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强烈地震,从地壳稳
沉井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