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史
中国园林的历史阶段
一、中国园林发展经历的几个历史阶段
萌芽期→形成期→发展、转折期→成熟前期→成熟后期
(一)萌芽期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一个脱离生产劳动的特殊阶层出现以后,经济基础以及技术、材料达到一定的水平,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艺术等开始达到比较发达的阶段,这时才有可能兴建和从事于以游乐休息为主的园林建筑。
中国园林的兴建是从商殷实期开始的,当时商朝国势强大,经济发展也较快。
园林的最初形式——商代的囿
甲骨文中就有了园、囿、圃等字,而从园、囿、圃的活动内容,可以看出囿最具有园林的性质。
商代的囿,范围宽广,工程浩大,一般都是方圆几十里,或上百里,多是借助于天然景色,让自然环境中的草木鸟兽及猎取来的各种动物滋生繁育,加以人工挖池筑台,掘沼养鱼,供仅隶主在其中游憩、礼仪等活动,已成为奴隶主娱乐和欣赏的一种精神享受。
周代的囿苑
据《述异记》上记载:“吴王夫差筑姑苏台,三年乃成,周旋诘屈、横豆五里,祟馆土木,弹耗人力,宫妓数千人,上别立春宵宫作长夜之饮”。“吴王于宫中作海灵馆、馆娃阁、铜构玉槛,宫楹槛,珠玉饰之”,可以看出当时的宫室不仅规模宏大,而且也非常华丽。
夫差还曾造梧桐园(今江苏吴县),会景园(在嘉兴)。记载中说:“穿沿凿池,构亭营桥,所植花木,类多茶与海棠”,说明当时造园活动用人工池沼,构置园林建筑和配置花木等手法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囿的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形成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封建帝国,开始以空前的规模兴建离宫别苑。
秦始皇在咸阳营造宅地,“写放”(即照样画下)六国宫室,照式建筑在北阪上,可说是集中国建筑之大成,使建筑技术和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
囿也得到了进—步发展,除游乐狩猎的活动内容外,囿中开始建“宫”设“馆”,增加了帝王在其中寝居,以及静观活动的内容。
汉代宫苑
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建章宫是其中最大、最重要的宫城,“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赢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
汉武帝刘彻大造宫苑,把秦的旧苑上林苑,加以扩建形成为苑中有宛,苑中有宫,苑中有观。
汉代宫苑
园林布局中,栽树移花、凿池引泉不仅已普遍运用,并且也非常注意到如何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而且也开始注重石构的艺术,进行叠石造山,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造园手法,自然山水,人工为之。苑内除动植物景色外,还充分注意了以动为主的水
建筑群成为苑的主体,无论从内容、形式、构思立意,以及造园手法、技术、材料等各方面,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应该说是真正具有了我国园林艺术的性质。
(三)发展、转折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文人雅士厌烦战争,玄谈玩世,寄情山水,风雅自居。豪富们纷纷建造私家园林,把自然式风景山水缩写于自己私家园林中。
私家园林在魏晋南北朝已经从写实到写意。例如北齐庚信的《小园赋》,说明了当时私家园林受到山水诗文绘画意境的影响,而宗炳所提倡的山水画理之所谓“坚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这成为造园空间艺术处理中极好的借鉴。
自然山水园的出现,为后来唐、宋、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的园林艺术
芸林苑是仿写自然,人工为主的一个皇家园林,园内的西北面以各色文石堆筑为土石山,东南面开凿水池,名为“天渊池”,引来谷水绕过主要殿堂前,形成园内完整的水系。沿水系有雕刻精致的小品,形成很好的景况。又有各种动物充其中和种树木花草,还有供演出活动的场所。从布局和使用内容来看,既继承了汉代苑囿的某些特点,而又有了新的发展,为以后的皇家园林所模仿。
中国园林史-北林版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